回顾牛市的上涨叙事,L1、Web3、NFT、DAO,元宇宙,最初的期盼在币价崩盘后,NFT 专案现金流存疑、DAO 开始出现离奇的治理提案、社群讨论度骤降。Web3 似乎曾经来过但又从未实现过,而 a16z 在面对 Web3 有何具体优势的问题时,似乎也给不出让人打从心底想摆脱 Web2 的理由。
a16z 创办人 Marc Andreessen 在彭博专栏作家 Tyler Cowen 的节目中谈到了这些 a16z 等风投持续倡导的区块链革命技术,但当稍微探讨 Web3 相较于 Web2 到底有什么具体优势时,Marc Andreessen 的答案似乎有些含糊笼统。
Podcast 如何受益于 Web3?
我希望五年后所谓的 Web3 Podcast 能够蓬勃发展,相较于过去的开源网路,它会有不受审查、更高的信任层级,以及更高级别的货币、经济激励模型等元素,虽然仍在早期,但我们相当乐观。
Tyler Cowen:所以 Web3 Podcast 的具体优势是什么?就像我们坐在这里录音也是不受控的对吧?我们可以聊天,而且所说的话是不会被外部审查的,那为什么基于 Web 3.0 的 Podcast 就会比较好呢?
Andreessen:「钱」,以及收益模型的改变。
像是 Youtube 与 Spotify 对创作者的收益分配机制,他们仅能透过签约将名人留在这个封闭系统中并远离开源网路,例如 Joe Rogan,他不需要选择开源网路,他能继续用他的方式在封闭的生态 (Spotify) 中赚大钱。但对一般人而言,他们应要能从中分一杯羹,而这样的网路架构已持续了 3、40 年。
他说道,Web3 则是能将更多创作内容的价值货币化,例如 Substack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有点接近 Web3 的产品,在经济激励的情况下,用户产出了许多高品质内容。
注:Spotify 在 2020 年宣布,以一亿美元将 Podcast《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签约为独家节目。
所以 Podcast 如何受益于 Web3?
Cowen 到这里再次打断了 Andreessen,显然他并没有回答出 Cowen 想了解的「具体」答案,Web3 的收益模型是如何?平台自身收益会高于 Web2 平台吗?相较于 Youtube 与 Spotify,Web3 平台愿意让出更多利益给予创作者吗?
Cowen:不一定要拿 Joe Rogan 来举例,像是比较有名的 Podcast 主持人也行,他要怎么在 Web3 版的 Podcast 获得更多收益?再为我们讲具体一些。
他们可以自定义商业模型,订阅制、小额打赏、透过兴起的 NFT 等等,他们可以透过完全不同的代币化模型,借由发行能贩售、交易、独特的数位资产来实现,Web3 在基础层面上注入了网路原生资产、经济激励机制,是一个目前仍前所未见的系统。
Cowen:听起来关键差异在于更无摩擦、更小额的支付机制。那发行、贩售 NFT 比起卖签名 T-Shirt 有比较简单吗?在我看来这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啊?看似仅有些许优势,但就像只能为 GDP 带来 1% 的成长,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Andreessen 没有正面回答此问题,他表示虽然媒体市场很小,但例如以电动市场来说,电动市场实际上是很大的 (Cowen 点头赞同),报章杂志、平面广告也是相对较小的市场。
他强调并非试图将媒体市场扩张百倍,而是想给予创作者、用户一个更好的提案,且考虑到当前世界的不同,每分每秒在皆有 50 亿的潜在用户待在网路上,难以预测媒体市场能扩展到何种规模。例如谁能预测到 TikTok 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呢?
Web3 如何去中心化?
Cowen:Web3 如何阻止中心化机构介入,可能权力再次集中、再次有审查机制,虽然有些进步,但也让 Web3 与 Web2 没那么不一样,要怎么做到?
例如 Gmail 并没有审查内容,但据我所知,他们有能力在任何时间启动审查机制,而网路电商也一直设法不被归类在垃圾邮件当中,这是它们审查引擎介入的结果,而非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我们可以自己打造 Email 系统,就像当初 Gmail 取代雅虎 Email 那样。
他强调许多 a16z 投资的 Web3 协议甚至都不算是一家公司,a16z 投入资金也不是获得股权,而是代币,这些协议在启动初期即去中心化,他认为这是一种脱离中介机制、打造全新系统的选择之一。
创业家、天使投资者,同时也是 Web3 批评者的 Liron Shapira 是最早在推特上发布访谈内容的人,社群才开始注意到 Andreessen 的牵强回应,该推文也引来对 Web3 非常不屑、且被 a16z 封锁的推特创办人 Jack Dorsey 留言。
最后,作家 Charlie Warzel 联系到了 Liron Shapira,后者总结了一般加密领域对于 Web3 过于乐观的现象:
创办人与风投机构对一个模糊、初期的想法如此着迷,进而使他们从未停下脚步,思考一下可行性,仅认为他们在做一些有远见的事,但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做过最基本的逻辑测试。Web3 不仅仅是一场金融闹剧,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空洞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