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创办人赵长鹏 (CZ) 接受 Decrypt 专访,谈到币安动向、市场动态,以及他个人相信的模拟理论 (Simulation Theory)。其中币安不再回头做股权交易、Terra 不代表算法稳定币的失败、总部即将公开等三个叙述,有被 Decrypt 个别以单篇文章产出。
以下内容编译自 Decrypt Podcast 内容,内文经过排序、删减,详细内容与讨论请见连结。
如何踏入币圈?
我自己很少提到这个,当初在上海与李启元 (Bobby Lee)、前光速创投 (Lightspeed Ventures) 合伙人曹大荣 (Ron Cao) 玩扑克牌。
Bobby Lee 之后成为比特币交易平台 BTCC 的创办人,所以他那时候就有提到 BTC,而我之后也越来越有兴趣。
币安相关
币安营运已不再是自上而下、以我为主的方式, 所以我并没有真正决定一个产品应该是怎么样,仅设立了一个大方向:「提供、打造更多让大众易于访问 Web3、加密货币、区块链的工具。」我们有 BNB Chain、交易所、钱包,我不会决定要从哪个产品着手,就只是尽力建造更多工具。
当币安看到所有人都在狂奔时,我们反而会放慢脚步,没有搞体育馆命名、超级杯赞助这些,在牛市中的谨慎为币安保留充足现金,所以说我们最近才正要开始,币安已与 C罗、Khaby Lame 签约,预计在熊市中还有征才、并购、救助 (若值得救助) 等计画。
我喜欢反周期 (Off cycle) 行事,相信熊市投资,牛市谨慎的定律,这已经是我个人经历的第三次熊市,而且我营运著一家企业,这让我看到大家进入狂热状态时会更保守些。
市场评论|CeFi 崩盘、救助
很难评论谁好谁坏,这包括很多因素:
- 运气:市场崩盘时某个平台有现金储备,另一个没有。
- 竞争:我的平台能给 2% APY,另一平台能给 10%,用户一定跑光。
- 决策:好的、坏的决策。
在谈论救助时,很难说,不是非黑即白的,并没有一套数学公式来计算出是否该进行救助,主要还是看团队是否健全、产品是否存在市场契合度、有没有可能救得起来?以及主观判断等。
币安有浏览过 Voyager、BlockFi 这几个案子,显然我们之后没有介入,并不是说救助这些平台是对还错,平台在一个收购案未谈成,或许在别的收购案会被接受,或许是并购方有不同业务、取向等,
注:CZ 接着的回复被 Decrypt 剪辑为单篇文章。
某些交易所想回头做股票交易,再次重申,这没有对错,但币安是完全以 Web3 为导向的企业,我们绝不回头 (提供股权交易),仅致力于打造更多 Web3 工具。无论如何,任何平台被救助、并购,对用户来说都是好事情。
币安喜欢直接简单的交易案:「收益如何?有多少用户?」而不是我借你一点钱、你还我一些,我投资你,你给我更高贷款额度,之后我再救助你。
注:讲到这,主持人表示 CZ 就是在讲 FTX 跟 Voyager 之间的借贷关系,三位也跟着大笑。CZ 接着表示:
我永远不会做类似的交易,像我投资你,你借我一点钱,但又一次重申,这没有对错、好坏,可能这样的操作比较适合他们 (FTX)。
一个专案 (Terra) 的失败并不代表算法稳定币的失败,但算稳确实比法币稳定币风险更高,并非说法币挂勾的稳定币完全没风险,而是类型不同,例如 USDT 就有过往银行资金被冻结的情况。也因此如何教育用户辨识风险在未来非常重要。
币安总部、监管
我们对监管投降了,一开始我们拥抱去中心化并运行良好,我们在世界各地征才,加密交易 24/7 的性质与各地不同时区完美结合,无论是社群、交易引擎,随时都有人照看,但如你刚刚所提到,监管方丢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们的总部在哪?」
这也很合理,他们 (监管机构) 近百年以来对「公司」一词的定义、法规条例等就是如此。那么要怎么做对加密产业最好?我想是给予监管方一个完整的结构,币安开始在各地建立实体办公室、取得牌照,但同时也有许多工程师、客服是远端工作的,我认为币安同时满足了去中心化、监管方的要求。
很难说哪国法规特别严,取向不同,美国针对收益性产品、期货较严格,但对其它面向更先进开放,Binance.US 大概已取得 46 州牌照,似乎还缺了两到三张,虽然我个人没有花太多时间在 Binance.US 上,但他们仍表现优异。
且对于加密交易所而言,实际上美国银行系统的支援是最有力的,像 Binance.US、Coinbase 都能透过电子转帐协议 (ACH Agreement) 与用户的银行帐户直接对接,我记得韩国也有类似机制,其余各国则没有这种层级的银行整合。
我们实际上有一间全球控股公司实体,至于位置在哪,我们会在适合的时间宣布。
这件事很单纯,并没有那么复杂。需要时间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与各地的监管方沟通,我们想要确定总部设立在此是没有问题的,而不是仓促宣布后一改再改,因此我们对此较为谨慎,但币安在哪些国家有办公室是完全公开的。
CZ 的宇宙模拟理论
我确实相信我们活在模拟环境中,但即便如此我仍认为工作、人生对我们意义重大,对这些事情仍须严肃看待。
我认为的模拟环境中,有些事情是已经编程好的、无法改变的;有些则是存在随机性;另外还带有一些幸运元素,像我就是超级幸运的,如果我不是身在虚拟环境中的话,怎么可能会运气这么好?我对此非常感激,也因此我必须在这个模拟环境中做到最好。
这就是重点,我们不知道身在谁创造的虚拟环境,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例如我们死了又再次复活,也可能是更高维度的生物创建的。
就像是超级玛莉死了,他并无法与我们交谈一样。也因此我们无法得知创造者是谁。这正是美妙之处,要是我们知道身处在某种虚拟环境中,这就失去意义了,有很多事情我们也完全不会在乎了。
而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才让这个虚拟环境更具意义,我依然严肃看待工作,且不会将我个人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