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链通信协议就是 Web3 的 TCP/IP 协议,将孤立的可信计算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可信计算机的互联网。
原文标题:《A&T View:万字解析跨链协议本质:Web3 的 TCP/IP,将改变公链竞争格局》
撰文:Billy,A&T Capital 高级分析师
01 核心观点和序言
核心观点
- 由于区块链设计皆有取舍,根据分工原理,多链生态必将长存。具体来说,明显的分工有七种,分别为安全链、性能链、功能链、比特币链、联盟链、资本链和应用链。
- 如果说每条链都是一个孤立的可信计算机,跨链协议就是这些可信计算机的可信通讯协议,也就是说,跨链协议是 Web3 的 TCP/IP,潜力巨大。
- 跨链赛道壁垒较高,长期来看集中度会较高。现集中度较低的原因是赛道仍处于早期。
- 资产跨链赛道的核心竞争要素是品牌和产品体验;信息跨链赛道的核心竞争要素是 BD 能力、安全性和产品体验。
- 现有头部跨链项目的核心竞争要素对比情况如下:
序言
比起跨链桥这个名称,我更喜欢称之为跨链通信协议。抽象来看,每一条公链逻辑上都是一台无需许可的、世界共用的、孤立的可信计算机(例如以太坊就是以太坊虚拟机 EVM,它是可信的、不可篡改的、逻辑统一的一台虚拟机),而跨链桥就是这些孤立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因此,如果说公链是 Web3 的世界计算机,那么跨链通信协议就是 Web3 的 TCP/IP 协议(区别就是,跨链协议比 TCP/IP 这种通信协议多了一个信任层),它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孤立地可信计算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可信计算机的互联网。
读到这里您可能有许多疑惑,比如为什么一定会有多台世界共用的可信计算机?为什么这些计算机不能用真正的 TCP/IP 互联,而需要用跨链通信协议?什么是信任层?Web3 的 TCP/IP 价值有多大?以及我们最关心的:这么多跨链协议项目,谁胜出的几率更大?这些问题我都将在下文一一解答。
本文的的论述脉络如下:
- 第一部分解构了跨链问题,并引入了信任层的概念帮助大家快速了解现有 90% 跨链项目的本质。
- 第二部分从需求端出发,评估了跨链协议的价值:首先论证多链生态的必然性,然后阐述多链可组合性的意义,并厘清跨链通信协议在这个可信计算机互联网中的生态位,最后我们可大致估计出跨链通信协议的价值以及这个赛道的市场空间。
- 第三部分从底层逻辑出发,对现有头部跨链通信协议项目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这个赛道的壁垒与核心竞争要素,并顺势推断出此赛道未来的产业集中度,然后我们根据这套框架分析现有头部项目和技术路径,并对它们的竞争力做出判断。
本文更注重基于底层逻辑的分析与推演,并非跨链项目的技术文档翻译,没有技术背景的朋友也可放心阅读。准备好了吗?Let’s go!
02 正文
一、跨链协议的运作方式与技术路径解析
跨链通信协议的功能是保证一台可信计算机(如以太坊)上的状态信息能够不被篡改地传递到另一台可信计算机(如 Solana)上。具体来说,对于 A 链→B 链的可信通信协议,在传输 A 链状态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三点:
1)源链端:协议在 A 链获取的状态确实是 A 链的有最终性的状态。
2)传输端:协议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状态信息没有被篡改。
3)目的链端:仅有协议传输的状态信息能被 B 链接收。
我们暂且以比较简单的资产跨链举例,如果小明要将 1000 个 USDC 从以太坊上通过某跨链桥转移到 Solana 上,则跨链的流程是:首先小明要把 1000 个 USDC 打到跨链桥在以太坊的合约上,然后跨链桥将「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信息传递到 Solana 上的跨链桥合约,然后该合约再将 1000 个本存在 Solana 跨链桥协议上的 USDC 打到小明在 Solana 的地址。那么,跨链桥协议需要保证三点:
1)源链端:协议确认了以太坊上「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状态,且该状态已经获得了最终性。
2)传输端:协议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状态信息没有被篡改。
3)目的链端:B 链知道「小明已在以太坊打款」的状态信息确实是协议发出的并接收。
那么,直接使用网络通信协议(如 TCP/IP)能不能完成可信通信协议的功能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区块链实际是由许多节点(每个节点可以认为是一台正常的计算机)组成的可信计算机。如果要直接使用 TCP/IP 进行信息传输那必须让 A 链的每个节点都向 B 链的所有节点发送整个区块,也就是最后有 m*n 个区块被发送(其中,m 是 A 链的节点数量,n 是 B 链的节点数量),此成本是区块链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需要属于可信计算机的 TCP/IP 协议,也就是跨链协议。
跨链协议的本质上是通过信任层实现的,信任层的设计决定了跨链项目对其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成本、延迟等属性的权衡取舍,也是跨链领域出现创新的地方。
信任层最直接的构建方式就是让两条链的智能合约都信任一个中间主体(这个主体可能由多个节点去中心化地组成),这个主体确认从 A 链获得的状态信息,并将之传到 B 链。具体来说,如上图所示,假设 A 链出现了事件 T 需要传输到 B 链,那么跨链协议将如下运行:1)信任层观察 A 链最新区块,发现事件 T 的信息需要被传输,于是把事件 T 下载到信任层中;2)信任层将事件 T 的信息传输至 B 链;3)B 链接收到信任层传输的事件 T 的信息,并知道事件 T 发生在了 A 链上。
在这套方案下,跨链用户必须相信信任层不会作恶。在协议没有代码漏洞的情况下,只要信任层是诚实的,跨链信息就能被安全传输。若信任层作恶,信任层可以拦截信息,甚至发布假信息,从而令用户财产收到损失。
这种信任层的设计方式及其变种可以覆盖 90% 的现有跨链方案。具体来说,这个被信任的主体可以有以下种类(按中心化程度降序排列):
1)中心化机构:币安桥是典型。用户在 A 链的打款操作会被币安的中心化服务器观察并确认,随后给予用户在 B 链相应的提款权限。其优点很明显:成本低、延迟低;但缺点也很明显:用户需要信任币安(币安完全可以在 A 链收到钱之后不给用户在 B 链发钱)。
2)外部委员会:Ronin 桥是典型。用户在 A 链的打款操作会被外部委员会成员观察并确认,然后对此次操作进行签名并发送到 B 链,以告诉 B 链「本委员确认在 A 链的用户已经完成打款了」。当 B 链收到了足够多的签名以后(例如在 9 人委员会中收到了 5 个签名),B 链就会相信委员会的多数成员并认为用户在 A 链确实打款了,信息则得到了传递。其优点也是:成本低、延迟低;但缺点同样是:用户需要信任这个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委员会人数通常不多),并且还要祈祷他们的私钥不会被盗。
3)Pos 链:Axelar 是典型。用户在 A 链的打款操作会被 Pos 链的节点观察并确认,在 Pos 链内部取得多数共识后,再通过多签方法将状态信息传递给 B 链。其优点是:POS 链相比于委员会更去中心化;缺点则是 POS 链达成共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延迟和成本较高。
4)预言机:Layerzero 和 CCIP(Chainlink)是典型。用户在 A 链的打款操作会被去中心化预言机节点观察并确认,再通过多签方法将状态信息传递给 B 链。其优点是:Chainlink 安全性较高;缺点是:仍不够去中心化(Chainlink 节点现在是白名单制),需要信任 Chainlink。
5)无中间信任主体(轻客户端方案):Rainbow Bridge 是典型。首先,B 链会在智能合约层面运行一个 A 链的轻节点。然后用户在 A 链的打款操作会直接被 B 链的所有节点观察并(通过轻节点)确认,然后再在 B 链上达成共识。其优点是:安全性极高,只要链本身运作正常那就无法作恶;其缺点是:因为需要在一条链上运行另一条链的轻节点,其运作成本极高。
注意,以上方案描述都是高度简化的,笔者主要旨在说明其运作机制的本质以及其安全性的来源,若要详细了解请阅读其技术文档或者其他技术文章。
除了增加中间信任主体,还有一些巧妙的方法也可以构建信任层,例如 Nomad 的 Optimistic 方案,Connect 的哈希锁方案等。另外,还有些项目方试图用 zk 的方式去构建信任层,但本质其实只是优化了多签的验证效率,并不是全新的方案。
注意,虽然本节一直在以资产跨链作为例子,但以上方案(除了哈希锁)都可以帮助链上的任何信息进行跨链:只要协议能保证某状态发生在了 A 链,那么 B 链就能读取该状态并接替继续执行任务,实现多链互操作性。
二、空间
多链生态将会长存:区块链的七种分工
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每个员工都将自己专业化,在同一个任务中干自己有优势的事情,再通过合作将劳动成果组合起来,这种方法能比起一个人做完整个任务要有效率得多。
区块链同理,每一条链的设计都必定有它自己的长处与缺陷,因此应用的特定需求应该交给在该方面较有优势的链来完成,相比之下单链完成所有任务是效率低下的行为。以下是 7 种笔者认为比较常见的区块链分工岗位:
安全链:
典型例子是以太坊。安全链主要指经过历史考验的、去中心化的、安全性较高、可靠性较高的链。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器,以太坊的信任成本最低,代价则是较低的吞吐量和较高的延迟。长远来看,以太坊适合作为「金库」,承载高价值低频的操作。
性能链:
典型例子是 Solana、Aptos 和 Sui。性能链主要指吞吐量较高、延迟较低的链,代价一般则是较为中心化以及可靠性差。与以太坊相比,性能链的信任成本较高,导致的差别则是各国政府在未来有可能会持有 btc 或者 eth 做为货币储备,但显然不太可能持有信任成本较高的 Sol。这里注意一点,layer2(主要指 rollup)不能算性能链,因为一方面现在的 layer2 性能仍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即使 layer2 的吞吐量能大幅提升,其最终性延迟仍无法提升,因此较难承载一些需要高频操作的场景。
功能链:
典型例子是 Arweave。功能链主要指为了特殊功能设计的链,例如存储,代价是牺牲了通用性。在存储功能上,Arweave 对比其他通用智能合约链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
比特币链:
只有一条链,那就是承载着比特币的链。比特币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全部加密货币中拥有最强的共识,监管对其的态度也最为友好。显然,这个分工岗位无人可代替。
联盟链:
典型例子是未来的中国 Web3 链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CBDC) 链。联盟链是政府支持且可能大力布局的链,代价是一定程度上受政府控制,信任成本较高。首先,我们不必急着排斥联盟链,作为信任机器,联盟链也是区块链的一种,只是其信任成本较高。与不透明的单个中心化服务器相比,显然联盟链更值得令人信任。其次,联盟链有着极其特殊的优势:它被政府所喜爱,可以得到大量政府的资源。例如,如果 Web3 在世界发生,中国大概率也不甘落后,因此中国特色 Web3 就会出现,也就是数字人民币 + 国产联盟链(就如同有墙的中国特色互联网一样)。CBDC 也是类似的逻辑。因此,一些政府不打算放权,却又想进行信息电子化、增加可组合性并提升信任的场景就会被各国政府以联盟链的形式满足。
资本链:
典型例子是 BSC 链。资本链主要指大资本自己做的链。与联盟链相似,资本链的优势就是有资本在后面撑腰,缺点则是较为中心化,信任成本较高。
应用链:
典型例子是 Axie 的 Ronin 链。应用链主要指头部应用自己做的链,好处是可以捕获链的价值、以及性能不会受别的 Dapp 影响,代价则是安全性较低,信任成本较高,可组合性也较低。
笔者认为,前五种分工长期存在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它们都有极强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最后两种分工的优势与不可代替性较小,长期来看有可能会消失。
多链分工的互补组合
经过了精密的分工,现在我们拥有了七台各有长处的可信计算机。假设跨链协议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可以允许这些链的合约都充分享受互操作性,那么这七台机器可以如何合作呢?下面笔者将举一些比较互补的例子:
安全链 + 性能链:
这一组合非常互补。用户可以把大量资产和高价值的操作放在安全链,每当需要高频操作的时候再跨到性能链上,操作完后再跨回来安全保存。比如,当用户想玩链上德扑时,用户可以把一定的金钱转移到性能链上的德扑应用中(类似于买筹码),并享受性能链带来的高吞吐、低延迟、低 gas 费的链上翻牌、出牌、下注操作,玩完之后再把赢来的(或者输剩的)钱转回安全链保存。跨链 gaming、跨链 DAO 投票、跨链 NFT、跨链 SBT 等场景也类似。
功能链 + 通用链:
暂时以储存链作为例子。以太坊在实施 proto-danksharding 之后,每个以太坊全节点要储存的历史数据将会飞速增加。以太坊做出的对应措施是推出了 EIP4444:全节点将会删除超过一年的历史数据。但显然这些数据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只能指望有至少一个相关机构会把这些数据存下来。但当可信通信协议技术成熟之后,直接让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地、无需信任地把这些珍贵数据储存在储存链上显然是个更安全且自然的方法。
比特币链 + 通用链:
比特币仍是加密世界最大的资产类别,将这部分资产引入通用链中的 defi 中可以释放比特币的大量价值。
联盟链 + 公链:
公链将承载大部分 Web3 应用,但某些受政府限制的地区或场景可能将不得不使用联盟链。将公链与联盟链相连接可以使它们互通有无,提升效率。例如,中国特色 Web3 的数字人民币显然有兑换外汇的需求,而中国联盟链与公链之间的跨链协议则能提供让数字人民币与海外货币兑换的渠道。
所有链聚合:
流动性在公链的资本战争中被割裂得极其严重,这本身是一种资本效率非常低下的行为。跨链协议可以把这些割裂的流动性重新聚集起来,提升 Dex、借贷等 defi 协议的资本效率。
跨链通信协议:多链可组合性的基石
越好的跨链通信协议,做到跨链可互操作性的代价就越小,越能让在不同链上的合约像是就部署在同一条链上一样。跨链通信可能的代价包括:成本、延迟、安全性等。现有跨链桥的缺点仍较多,巨大的跨链代价使得一些很明显的多链应用无法出现,例如把大量 BTC 引入智能合约链的 defi 生态(现在 WBTC 只帮助了 1% 的 BTC 跨链到以太坊,因为其过于不安全),或者把全链流动性都聚合到一起。
进一步来说,跨链通信协议的发展很可能改变公链的竞争格局。现在公链的两个重要壁垒为:1)公链生态项目之间因可组合性而形成的网络效应,2)流动性。这些也是以太坊现在最大的壁垒。而跨链通信协议的发展很可能会削弱这部分壁垒,因为:1)其他链上的项目通过跨链协议一样可以享受以太坊上优质项目的可组合性,2)其他链可以无摩擦地获得 / 夺取以太坊上的流动性。这会使得今后公链需要更靠产品本身的特性取胜,可能会倒逼以后的公链越来越专业化,做好自己分工岗位的工作,再和其他链配合承载一个 Dapp 的多种需求。
总的来说,跨链通信协议就是 Web3 的 TCP/IP 协议,可以帮助各有优势的可信计算机(区块链)组合在一起,形成可信计算机(区块链)的互联网,使得区块链们能分工合作,发挥巨大价值,就如同互联网让全世界的计算机都汇总到一起互相合作一样。现在的跨链协议还未成熟,巨大的跨链代价导致许多明显的、能提升效率的多链应用还无法出现。随着技术的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多链应用出现,而作为多链应用的重要组成环节,跨链协议将会捕获越来越多的价值,市场空间巨大。
三、竞争格局
行业壁垒较高,长期来看集中度较高
长期来看,因为跨链协议的壁垒较高,且需求较为同质化,可以预计长期来看跨链桥的集中度会变得较高,而不像现在那么分散。(壁垒也称护城河,定义为企业抵御竞争对手对其攻击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行业壁垒越高,越容易垄断,否则越趋于完全竞争。)
具体来说,跨链通信协议有以下强大壁垒:
1)规模效应:首先作为软件,每多服务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为 0,每多服务一个链 / 项目的定制成本也较低,因此边际成本递减,有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品牌是跨链协议非常重要的竞争要素(下一小节会详细解释),而品牌同样也是一次固定投入项目终身受用的竞争优势,那么规模越大的项目每单位用户的营销成本就越低,因此同样具有规模效应。
2)转换成本:多链项目中途更换跨链协议成本较大,因此转换成本较大。
同时,跨链通信协议赛道与餐饮、时装、NFT 等消费赛道不同,它的需求是高度同质化的:
1)无论是 2B 还是 2C,跨链桥赚的是理性的钱,而不是感性的钱。
2)用户的需求只有跨链信息传输一个(资产跨链也属于信息传输),需求高度同质化,只是对于不同用户来说,安全性、成本、延迟等属性的偏好有一定差别。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预言机赛道,其壁垒同样是规模效应与转换成本,需求也同样同质化,其结果就是集中度非常高——Chainlink 垄断了整个市场。笔者认为,如今跨链项目层出不穷,集中度较低的原因是此赛道还处于早期(相比之下预言机赛道已经比较成熟),协议端仍在不断迭代新的方案,应用端的多链应用也尚未兴起。但如果从跨链赛道的第一性原理进行分析,跨链赛道长期来看集中度较高。
核心竞争要素
要分析一个赛道的竞争格局,首先要分析该赛道的核心竞争要素(例如,在跨链赛道里,到底是安全性更重要?还是可重用性更重要?还是 TVL 更重要?哪一个是核心竞争要素?),否则就会陷入 A 项目与 B 项目各有优劣从而无法比较的怪圈中。
对于需求方来说,跨链项目一般可能提供资产跨链和信息跨链两种服务。资产跨链主要指 token 跨链,如某用户想将 ta 在 A 链的 1000 个 USDC 转移到 ta 在 B 链的账户上。由此可见,资产跨链服务是 to C(面向消费者)的。信息跨链主要指为多链项目提供任意信息跨链服务,例如上文提到的多链 Dex、多链游戏等。由此可见,资产跨链服务是 to B(面向项目方)的。需求端的不同使得资产跨链和信息跨链赛道的核心竞争要素相差很大,因此下文笔者将对这两个赛道分开分析,即使大部分明星跨链项目会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跨链赛道的竞争要素有很多,下文我将按照重要性降序排序列出其中最核心的竞争要素,并为了能专注讨论重要的事情而暂时忽略其他不太重要的竞争要素。
资产跨链(to C)
1)品牌:毫无疑问,在黑暗森林中,对涉及钱的操作,用户是最在乎安全性的。具体来说,用户是不会使用一个从未听过、从不信任的渠道发现的资产跨链桥的,无论它声称自己有多便宜、丝滑(你会用一个不认识的人在推特给你安利的跨链桥吗?)。然而,如果把安全性作为资产跨链的核心竞争要素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很多技术出身的项目方和投资人常犯的错误。
首先科普一下经济学。经济学家将商品分为三类,分别是搜寻品、体验品和信任品:
- 搜寻品是用户购买之前就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质量的商品,典型是桌椅板凳之类的家具。
- 体验品是用户购买之后,用了一段时间才能判断质量的商品,典型是汽车。
- 信任品是用户购买了、使用完了以后仍无法判断其质量的商品,典型是保健品。
越难被用户判断质量的商品,品牌营销的作用就越大。现实生活中显然的情况是,保健品的营销费用要远大于汽车,而汽车的营销费用要远高于桌椅板凳等家具。
对于安全性来说,跨链桥属于信任品,因为绝大部分用户是无法理解跨链协议的技术方案以及验证跨链桥的安全性的。此时,用户只能去信任其品牌:去选择使用有公链官方背书、大资本撑腰、大 KOL 宣传,且频繁听说的桥。因此,虽然用户实际在意的是跨链桥的安全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实际上项目方吸引用户的核心要素是品牌。就好像保健品消费者实际上是希望保健品里真的有神奇配方能让其身体变好,但实际上消费者们只会被最懂营销最会建立品牌的保健品吸引。
但这并不代表 to C 的跨链桥的安全性完全不重要,而是说项目本身的安全性是为了品牌而服务的:桥本身安全性越高,公链采用、资本助力、Kol 宣传的几率越大,项目方用实际上高安全性的方案去做 PR 也能更好地占据用户心智。
2)产品体验:产品体验主要包括跨链成本、延迟。由于资产跨链本身是个低频操作,稍高的成本和延迟是可以忍受的,当然成本越低、使用越丝滑越好。
信息跨链(to B)
1)BD 能力:信息跨链是个 to B 业务,拿到足够多的头部标杆客户对项目来说非常重要:当标杆客户的数量足够多了以后,长尾项目会自动跟随使用,就像 Chainlink。而在各个产品各有 trade-off 的情况下,BD 能力则成为了跨链项目早期能否拿下足够多的头部项目从而提升品牌力和收入的关键。
2)安全性:第三方跨链协议如果出现漏洞会导致多链项目本身受到毁灭性打击(例如全链 Dex 的资产可能会因为跨链协议的漏洞而被盗),因此安全性对于项目方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与普通用户不同,项目方有一定能力验证跨链协议的安全性,并不会只看品牌就做出决定。
3)产品体验:包括成本、延迟。信息跨链协议承载的 Dapp 一般跨链操作也相对低频(如全链 dex 提供流动性只需跨链一次,跨链 DAO 投票放出投票与收回投票结果只需跨链两次),因此稍高的成本和延迟是可以忍受的,当然成本越低、使用体验越丝滑越好。
跨链项目竞争格局
因篇幅有限,笔者只选择了以下五个项目 / 技术路径进行竞争格局分析,如有疏漏敬请谅解。下面是五个项目 / 技术路径核心竞争要素的总结:
(T1 指第一梯队,因此 T1>T2>T3>T4)
外部委员会
外部委员会方案就是安排若干个外部委员充当信任层(忘记信任层模型的朋友可以回去看看第一章)。外部委员会方案因为其开发简单、通用性高、成本低、延迟低等特点,成为了市占率最高的跨链方案。直到现在许多链的官方桥仍采用外部委员会 + 多签方案,如 Solana 的 Warmhole。然而,由于较为中心化,外部委员会方案的安全性较低。笔者认为,外部委员会方案在中长期将走向没落,原因有三:
1)没有全链竞争力,难以成为头部:当外部委员会桥作为官方桥时,其品牌是较好的,该公链的用户也愿意使用。然而,当其作为第三方桥走出当前公链时,其品牌力会一落千丈,因为外部委员会确实是落后且不安全的方案,很难获得好的背书,也很难使用这套方案给用户洗脑。而基于我们对中长期产业集中度的讨论,在赛道走向成熟后,大概率会由少数几个头部跨链协议覆盖所有公链垄断市场,而不再是每条公链自己做自己的桥。因此,无法「走出国门」、没有全链竞争力的外部委员会桥大概率会在未来没落。
2)随着行业成熟,外部委员会不再是唯一可选项:以前大家选择开发外部委员会跨链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方案成熟,开发简单。相比之下,开发一个「预言机桥」或者「轻客户端桥」是困难得多的事情。然而,当头部第三方桥出现之后,新公链完全可以接入一个安全的第三方桥,而不是不得不分出本就不多的精力自己开发一个粗糙的外部委员会桥。
3)对于信息跨链,安全性非常重要,外部委员会方案极难获得多链应用的采用,实际上暂时也没有外部委员会项目在信息跨链赛道做了相关布局。
总结:对于全链跨链通信协议,外部委员会方案品牌力较差,但其产品体验如成本和延迟等较好。总的来说,外部委员会方案在其他技术成熟之后大概率会走向没落。
Layerzero
简单来说,Layerzero 利用 Chainlink 充当信任层,安全性基本与 Chainlink 等同。具体技术细节可以参考 layerzero 白皮书或其他技术文章。Layerzero 现在估值 10 亿美金,目前主网已上线,其团队自己制作的多链资产跨链桥 Stargate 目前 TVL 为 5 亿美金。
资产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品牌(T2):Layerzero 品牌较好有两个主要原因:1)A16z、红杉、FTX、币安、Multicoin 等知名机构都是 Layerzero 的资方,明星机构背书与宣发可以为 Layerzero 带来明显的品牌优势;2)Layerzero 的安全性主要由 Chainlink 保证,因此 Layerzero 可以借助其安全性以及 Chainlink 的名气做更好的宣传以建立品牌。
2)产品体验(T2):以 Chainlink 作为信任层是个折中的选择,在保证了安全性之余延迟和成本也较低,因此产品体验较好。
信息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BD 能力(T2):现在信息跨链赛道仍处于极早期,所有项目基本都还没有头部项目集成。Layerzero 上暂时较出圈的应用就只有自己做的跨链桥 Stargate 和多链 NFT Gh0stly Gh0sts。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说,Layerzero 背后的大量资本可以给 Layerzero 今后的 BD 提供较大助力。
2)安全性(T2):Layerzero 的安全性基本与 Chainlink 等同,相对于大部分跨链协议其安全性较高。
3)产品体验(T2):产品体验同上。
总结:Layerzero 选择 Chainlink 预言机作为信任层,对安全性与产品体验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其品牌和 BD 能力也因为其强劲的资方阵容而处于较高水平,值得关注。
CCIP (Chainlink)
CCIP (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 是预言机巨头 Chainlink 正在开发的下一个核心功能,旨在连接所有公链,做到全链信息跨链。CCIP 同样利用 Chainlink 充当信任层,安全性基本与 Chainlink 等同。
但 CCIP 开发进度较慢:Chainlink 的联合创始人 Sergey Nazarov 在 21 年 9 月宣布正式启动 CCIP 项目,到如今仍未有任何产品上线。笔者估计开发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Chainlink 对 CCIP 安全性的重视,毕竟如果 CCIP 出现漏洞,Chainlink 的 Price Feed 以及其他业务也会受到质疑。按照对 CCIP 工程量的估计,笔者认为 CCIP 明年上线的几率很大。
Chainlink 目前 FDV 为 77 亿美金,是穿越牛熊的预言机巨头,目前主要功能是为 Defi 协议提供预言机 Price Feed 服务。实际上 Chainlink 做跨链通信服务是非常合适且自然的:现在预言机的作用主要是将 Web2 的信息可信地传输到 Web3 的孤立区块链上,这和将一条孤立区块链上的信息可信地传输到另一条孤立的区块链上没什么区别(Chainlink 的名字就是链的连接)。
资产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品牌(T1):Chainlink 是穿越牛熊的预言机巨头,已经垄断了预言机市场,几乎所有需要预言机的正经项目都会使用 Chainlink。目前,整个加密世界有 200 亿美元受 Chainlink 保护,有 1000+ 个项目与 Chainlink 达成了合作。这些都为 Chainlink 累积了非常好的品牌,在用户心中 Chainlink 已经成为了安全的代表,甚至比 Solana、BSC 等经常被质疑中心化的公链更安全,即使当前的 Chainlink 其实也有些中心化。
2)产品体验(T2):CCIP 同样是利用了 Chainlink 预言机作为信任层,在保证了安全性之余延迟和成本也较低,产品体验较好。与 Layerzero 相比,CCIP 的产品体验可能会稍好一些,因为 Chainlink 预言机可能会为了 CCIP 做部分优化,但整体相差应该不大。
信息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BD 能力(T1):Chainlink 作为穿越牛熊的预言机巨头,其生态非常强大,现已有 1000+ 个项目与 Chainlink 达成了合作。相比于初创项目,Chainlink 拥有强大得多的生态合作资源,这使其很有可能获得明星项目的合作,在 CCIP 推出后快速建立明星标杆客户,并引起大量新型多链项目效仿,最后像其在预言机赛道一样垄断跨链通信赛道。
2)安全性(T2):Chainlink 的安全性会较 Layerzero 稍好一些,但整体差别不大。稍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 Chainlink 有独立的反欺诈网络保证预言机和 CCIP 的正确运行,二是 Chainlink 可能会为了 CCIP 做一些特殊的优化。
3)产品体验(T2):产品体验同上。
总结:CCIP 选择自己的 Chainlink 预言机作为信任层,对安全性与产品体验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推出 CCIP 的 Chainlink 在前两个周期累积了其余初创公司难以追赶的品牌与生态资源。唯一的问题是 CCIP 还未上线,需继续观察 CCIP 的未来发展。
Axelar
Axelar 利用其自己的 POS 链作为信任层,安全性与其 POS 链等同。Axelar 目前估值 10 亿美金,Axelar 在以太坊上的 TVL 仅为 8000 万美金。
资产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品牌(T3):Axelar 品牌一般,从其 TVL 的情况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原因有二:1)其 POS 链方案确实不是安全性很好的方案,2)其头部大资方只有 Polychain 和 Dragonfly,宣传资源和背书与 Layerzero 相比逊色一些,更是无法与 CCIP 相比。
2)产品体验(T2):现在 Axelar 链的节点数较少,因此 POS 链达成共识的速度较快,成本也较低。
信息跨链竞争要素分析
1)BD 能力(T3):其头部大资方只有 Polychain 和 Dragonfly,BD 资源相对有限。
2)安全性(T3):现在 Axelar 链的节点数较少,比较中心化,实际上不太安全。
3)产品体验(T2):产品体验同上。
总结:虽然 Axelar 估值与 Layerzero 相同,但其品牌、BD 能力与安全性都不及 Layerzero,并且其公链叙事实际上意义不大,需要继续观察其竞争要素在之后能否有所发展。
轻客户端
轻客户端(客户端与节点是同义词)方案是安全性最高的跨链方案,它无需信任层,因此可以做到 trustless,代价是其运行成本极高。简单来说,如果有 A 链的信息要传输到 B 链,首先 B 链的智能合约需要运行一个 A 链的轻节点(实际上是 B 链的每一个节点都要运行一个 A 链的轻节点),也就是说 B 链会不断同步 A 链的区块头。当有信息需要跨链时,轻客户端方案无需信任层,只需一个 relayer 将 A 链的信息传输到 B 链,B 链就可以用正在运行在 B 链上的 A 链轻节点对 A 链的信息进行验证。注意,我们不需要信任 relayer,因为如果它作恶传输了假信息,B 链对信息进行验证时会发现假信息和 A 链的区块头不匹配,从而拒绝该信息。
轻客户端方案的最大问题是其运作成本太高。假设要进行从 Solana 到以太坊的跨链,以太坊必须在其合约层运行一个 Solana 的轻节点(实际上是以太坊的每一个全节点都要运行一个 Solana 的轻节点),这将付出巨大的 gas fee 成本,在 Layerzero 白皮书中就曾提到在以太坊上运行轻节点需要付出数百万美金 / 天的成本。对此,Rainbow Bridge(Near 的官方桥)的解决方法是,每 16 个小时才提交一次区块头(而不是 15 秒),这导致用户跨链的延迟最高可以达到 16 个小时,极大的影响了产品体验。
总结:轻客户端方案是目前安全性最好的方案。然而,由于其运作成本太高,目前没有成熟的多链轻客户端项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