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地时间2021年10月18日,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法国巴黎大学名誉博士、哈佛大学教授雅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去世,享年93岁。科尔奈的经典之作《短缺经济学》,对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影响至深。现任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的朱嘉明教授是那代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尔奈经济思想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之一。朱嘉明今日在得到科尔奈逝世之后,这样说:科尔奈是一位“集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与道德良知于一身的经济学家”。本公众号现在重新发表朱嘉明教授刊登于《经济研究》1987年10期的文章《评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论》,以纪念这位匈牙利经济学家。
雅诺什·科尔奈(1928 – 2021)
来源:hetwebsite.net
《经济研究》1987年10期封面
来源:作者
评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论
*** 一***
在西方国家,均衡理论始终是主流经济学说的重要基石,而均衡理论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瓦尔拉和马歇尔完成的。瓦尔拉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而马歇尔则探讨和论证了局部均衡理论。由于瓦尔拉把其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式化了,因而形成了所谓“瓦尔拉均衡”或“瓦尔拉定律”的说法。
瓦尔拉均衡的基本思想是:假定企业单位的生产条件不变,企业单位的模式都是最适当的,企业家只是组织而不是革新者,存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证明一组均衡价格的存在,证明需求总值在任何一种价格条件下都必须与供给总值相等,对每一个经济单位来说,各种货物加在一起,包括货币形态在内,不可能存在超额的需求,也不可能存在超额的供给。
所以ΣPiDi=ΣPiSi,即ΣPiDi-PiSi=0
在方法上,瓦尔拉诉诸若干套代数方程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瓦尔拉均衡或瓦尔拉定律的结论是,均衡价格实现所依靠的是试探过程或试错过程。
应该说,瓦尔拉在经济思想上是十分贫乏的,以后的里昂替夫也有这样的缺陷。瓦尔拉的经济思想就是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思想:自由竞争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运动装置,甚至近乎于一个有规律的天体结构;在这里,家庭不断追求着最大效应,而厂商则不断追求最大利润,只要存在均衡价格,使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等于供给,秩序就存在,混乱就可以避免。它内含的逻辑是,一般均衡不仅存在,而且具有唯一性,当然也是稳定的。
瓦尔拉均衡的显著特征也是它最显著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所考察的仅仅是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均衡的实现是靠拍卖商的试探过程实现的,而经济实体只对价格信号系统作出反应。
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对国内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瓦尔拉均衡近乎于牛顿古典力学定律,已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尔奈具有永远值得尊重的价值,因为是他独立地并且系统地提出了非瓦尔拉均衡论。
*** 二***
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论首先形成于他的《反均衡》(1971)一书,他在《反均衡》中文版的序言中说:“《反均衡》完全是一本批判,论战性的著作。虽然我的批判,主要针对瓦尔拉新古典一般均衡学派,但对其他经济学派也作了一些批判分析。”也就是说,《反均衡》主要是批判瓦尔拉均衡论的。事实上,在这本书中,科尔奈确实力求运用实证描述的分析方法证明,无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存在的不是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市场,而是或者吸力占主要地位的市场,或者压力占主要地位的市场,前者便是“卖方市场”,后者则是“买方市场”。因此,一般均衡理论所概括的仅是经济中偶然的特例。
科尔奈指出,均衡论声称对世界提出了一种解释,但它不主张证实。均衡理论是从相互连贯的以公式所精确表示的假设中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均衡论根据的是“如果……,就会……”的推导公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智力试验”。在不少情况下。它的命题以至假设与现实明显冲突。比如,它假设存在完全竞争市场,而现实中大公司和政府起着巨大作用;它看到市场呈现一片平和景象,现实中信号结构却是相当复杂,具体的。所有这些使这一理论缺乏现实感。这些假设条件规定这一理论只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才是有效的。
科尔奈在这本书中企图建立的是所谓“经济系统理论”,他要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系统中寻找“共同特征”。科尔奈认为,供需失衡(不均衡)是两大经济体系共同特征。他认为经济系统从来是不均衡的,总有“过剩”存在,总存在产品存货和资源储备,除了少数例外,既不存在价格为零的产品,也不存在租金为零的资源,市场从来未被“清扫”过。经济系统的典型状态不是求过于供,就是供过于求,普遍存在的是持久的不均衡。
在《反均衡》中,科尔奈还没有明确提出非瓦尔拉均衡,他把非瓦尔拉一般均衡的各种市场态势称为“不均衡”,只是在《短缺经济学》和《增长,短缺与效益》二书中,才明确提出了非瓦尔拉均衡。这个转变是非常巨大的,《反均衡》中所说的“不均衡”到后来也成了一种均衡。
那么,什么是非瓦尔拉均衡呢?
在《短缺经济学》中,科尔奈在对非价格条件下短缺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作了初步分析之后,提出了“持续远离瓦尔拉均衡”的论点。
科尔奈说:我们面前呈现了这样一种体制,“这个体制在两个基本重要特征上与真实的短缺经济相似:(1)买者在自己的订货未得到满足之前只能等待;(2)生产和购买只对非价格‘数量’信号(存货和订货信号)产生反应。各种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也可能是相互协调的,正常的短缺度可能稳固下来,由正常未交付订货量来表示。正常的滞存也可以是稳固的,它们是由于囤积倾向而产生的大量投入存货,以及由于几乎不可满足的需求产生的低水平的产出存货。”“一个持续偏离瓦尔拉均衡的生产和交换的正常状态可能会产生。因为在这个正常状态中,滞存和短缺已经是稳固的了。”
科尔奈认为,就广义而言,均衡就是指一种正常状态,是一种描述性范畴。他写道:“我们说一个系统处于均衡中,或者说它是‘正常’的,并不会有任何褒贬意思。”当我们要确认某社会系统能否处于均衡时,我们必须分析它是否有——就偏离和波动的趋势或长期趋势而言——造成并不断再生产着正常状态的内部控制机制或社会规律。”
就纯理论而言,或者说,在模型层次上进行分析,“瓦尔拉斯是广义均衡的一个特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着把瓦尔拉斯均衡作为正常状态的经济体制。每一种体制——不仅在其瞬时波动中而且也在其期间平均值中——都和严格的瓦尔拉斯均衡相脱离。”
同时,科尔奈审慎地检讨了他在《反均衡》一书中对“均衡”的解释并不十分周密。把挤压和吸纳作为持久的非均衡状态“这就意味着‘真正’的均衡只能是瓦尔拉斯均衡了”。
在《增长,短缺与效率》一书中,科尔奈再次提出:“在宏观层次上,过度需求与过度供给同时发生,正常短缺Z*和正常滞存U*,V*并存(更完整的模型还将包括其它一些正常滞存成分)。经济系统的实际状态总是围绕这些正常水平波动的。”他用一个图加以说明:
上图表明,长期短缺经济的正常状态是在正象限内的一个确定的点,它相当于相当高的短缺程度,坐标原点表示瓦尔拉绝对矫正点。系统的实际状态总是与该点有相当的偏离。
现在我们可以对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思想加以总结了。首先,瓦尔拉均衡仅仅是理论的或模型层次上的均衡,“它的真正标准状态或稳定的均衡点就是原点。”其次,一种短缺经济现象,只要是稳定的,协调的,能够运行的,偏离和波动并不影响正常状态的再生产,也是一种均衡,虽然均衡或近或远的离开了瓦尔拉均衡点。最后,非均衡意味着一种失衡,如前所说的“总量过度”。因此,科尔奈从“反均衡”开始,认识到不能承认瓦尔拉均衡的唯一性,还要承认非瓦尔拉均衡也是一种均衡。
科尔奈从反均衡开始到提出非瓦尔拉均衡,标志着他思想体系的完备与成熟。非瓦尔拉均衡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按照这种方法,经济学家不应当在理想的瓦尔拉均衡状态下去分析现实经济的运行,而应当在不那么理想,但更为现实的非瓦尔拉均衡状态下来分析它的运行,就是说,应当客观地描述不同经济所处的不同正常状态,揭示这种状态自我维持,不断再生的原因,并说明这种状态本身同各种摩擦因素,制度因素,经济控制机制和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三 ***
毫无疑问,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论的提出,给人们以巨大启发,在经济思想史上是应有其地位的,但是,科尔奈的“非瓦尔拉均衡”论的局限性以及值得探讨的方面还是十分显然的。
1.科尔奈在否定了一种均衡后,又走向另一种极端。这就是,瓦尔拉均衡是一种均衡,非瓦尔拉均衡还是一种均衡,只是这是一种在正象限内或近或远地偏离瓦尔拉均衡的均衡。
科尔奈赋予“非瓦尔拉均衡”的内涵是一种正常的短缺经济。这种短缺经济是一种什么均衡呢?是过剩或滞存与短缺两条曲线的相交点。由此可以看到科尔奈身上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子。科尔奈对此也是承认的。在《增长,短缺与效率》一书中,他就是运用马歇尔供求曲线来说明短缺均衡的:
科尔奈称该图为“短缺经济中的‘马歇尔交叉曲线’”。他解释说,与马歇尔供求曲线“所不同的是它的水平轴并不代表价格,而是代表短缺的宏观指标。这是一个非价格信号,它对生产来说是一个正的刺激,而对购买来说是一个负的刺激。更准确地说,在我们宏观模型的结构中,Z代表无数单个的短缺现象,它们共同地在上述各个方面影响着决策者的行为。”
科尔奈甚至风趣地说:“我很高兴,在没有价格信号的短缺经济的市场中发现了马歇尔交叉曲线,这使我更易保留在那些以这个交叉曲线为他们神圣图腾的经济学界的成员们之中。”
总之,在科尔奈提出反均衡之后,向左迈一步就是非瓦尔拉均衡,向右迈一步就是非均衡,科尔奈迈的一步是向左。也许科尔奈想使自己的学说更加不同于非均衡学派。
2.科尔奈的“正常状态”概念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的模糊概念,好像是上帝留给社会主义制度的。
科尔奈认为,在非瓦尔拉均衡中,生产中的正常均衡和正常滞存是并存的,并且是稳定的。他希望人们特别注意他关于正常短缺和正常滞存的正常。为此,他提出了六个假说,第一个就是:“在这个系统中,反馈和控制机制在起作用,他们能使偏离——高于或低于——正常状态的短缺或滞存回到正常水平。”那么,“正常”又是什么呢?科尔奈说,他赞同并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正常”的概念:平均的,非特殊的,无毛病的。
这里不拟论证在社会主义实际经济运行中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机制,使短缺和滞存围绕一个正常水平波动(这种说法非常类似马歇尔对于均衡所借用的若干比喻,也特别象约翰克拉克的波浪中的理想水面的比喻),只想指出,科尔奈的“正常状态”的说法使人们感到社会主义下短缺是无法改变的。科尔奈反对对“正常”概念加入价值判断的成分,但是这里事实上却隐含了价值判断的成分。
3.科尔奈在分析短缺和滞存的关系时存在一个悖论。他认为短缺和滞存是不可分割的,还详尽分析了短缺和囤积倾向的关系。他说:“某种物资的短缺越加剧,那种物资就越被囤积,其供应就越缺乏保证,结果正是在这类物资的生产上,数量冲动表现地最热烈。”实际上,科尔奈还是始终认为,是短缺引起了滞存,是短缺导致囤积。当然,他也充分肯定了滞存,囤积对短缺的反作用。
其实,从这里可以引伸出一个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重大课题:在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是过剩引起了短缺呢,还是短缺导致过剩?如果放在宏观范围内来看,是比较容易看清的,由于各个部门的发展与增长是非匀速的,其中有的部门越来越快,有的部门越来越慢,结果是快的部门受制于慢的部门,形成“短边均衡”,或者“短线平衡”,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滞存起来,或者消灭掉。这种历史经验是普遍存在的。宏观如此,微观也是这样。例如,能源短缺引起其他工业部门生产能力过剩,但是这又是派生原因,能源短缺首先是由于其他部门发展过快,这是初级原因。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仅要回答为什么有些部门供给不足,更要说明为什么有些部门供给过剩,否则怎么说得清楚“短缺”的全部含义呢?
4.科尔奈在估价资源约束和预算约束的作用问题时就受到“重影效应”的影响。
让我们仔细推敲科尔奈的两条思路。一条是“传统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主要受资源约束”,而且资源约束是不可逾越的,它们坚如磐石。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中通过表格形式对资源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经济体制下的购买过程与销售过程作了比较,说明了两种体制下的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几乎是相反的。在短缺经济下,或者说在资源约束型经济下,制约生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短缺资源和生产能力,是瓶颈。另一条思路是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中该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不能作为有效的行为约束,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财务关系而存在。在软预算约束条件下,必然产生“囤积倾向”,“扩张冲动”,“投资饥渴”等,引起短缺的再生产。
按照科尔奈的思想推论,软预算约束最终要碰到坚如磐石的资源约束而停下来。但是,事实上,科尔奈的思路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软预算是可以与资源约束抗衡的,不然就无法解释他所说的集中恶性循环,周期等。在科尔奈那里,这两种约束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时认为其中的一个更重要。这就像在一张底片上进行两次拍照所产生的重影效应。
应该承认,父爱主义下的软预算约束是在资源约束下发生作用的。
5.科尔奈批判一般均衡只是用价格机制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而忽略了非价格机制的作用,从而把复杂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简单化了。
问题在于,科尔奈在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描述和说明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单因素”的,只是或者主要是诉诸非价格信号系统。而社会主义经济,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改革之后的,都是商品经济,价格的作用和货币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在科尔奈著作中,特别可以感到他对匈牙利改革后价格机制的作用估计不足。
由于过分强调非价格作用,必然引起在控制过程中忽视动力结构和刺激因素。科尔奈假定计划当局和微观经济主体总是根据正常值进行控制,他们总能获得所需要的数量信号。但是,一旦经济偏离了正常状态时,经济行为人如何使经济回到他所假定的正常值,他们为什么要依据特定的规则行为,科尔奈没有回答。事实上,经济行为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背后都是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驱动的。在以价格为主要信号的控制机制里,价格所以能够承担传递信息和平衡供给的职能,是因为价格同时起到收入分配的职能。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经济行为人对价格变化能够作出迅速反应。而在非价格控制模型里,数量信号不担负收入分配的职能,因此,如果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和信息产生与传播的途径加以详细分析,就会给人们相当机械性的印象。
6.科尔奈从需求角度引出资源约束型经济中的吸纳机制,实际上是从需求的角度寻求短缺的原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能力的形成和供给没有分析。
不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短缺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不能忽视。在微观行为上,科尔奈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企业对投入品的需求行为上,认为企业的供给行为具有很大刚性,没有展开讨论,尤其是没有考察社会主义企业普遍存在的效率问题。
7.科尔奈主张的一种均匀增长。
在《增长,短缺与效率》一书中,科尔奈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趋势问题。他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以及哈罗德—多马的增长理论。科尔奈说:“如果系统中每一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变量和流量变量以一致的,恒定的速率增长的话,系统将沿哈罗德—多马轨道(简称H—N轨道)运行”。正因为在哈罗德模型中生产和资本,在多马模型中所有部门的生产,都是以一种固定的,恒常的速度增长的,所以在我们目前模型的框架中,当系统沿H—N轨道运行时,其所有的生产,投资,交易和库存变量都是以一种固定的和恒常的速度增长的”。
科尔奈认为,模型的结构允许系统沿H—N轨道运行,还取决于它的控制过程,或者说,取决于“可控制性”。可控制性就意味着,如果系统偏离了它的正常轨道,那么对控制变量的适当选择就能够使系统在有限的时间内回复到它的正常轨道上来。”
什么是正常轨道?科尔奈明确提出就是“非瓦尔拉长期均衡”。他认为,他们的增长模型具有“非瓦尔拉性质”,表现在:(1)非瓦尔拉均衡是一种正常均衡;(2)H—N增长模型是均衡增长模型;(3)非瓦尔拉均衡增长是一种均衡增长,其性质是“短缺的恒常再生产”;(4)生产和投资的效率就是以这种方式取决于市场的宏观状态的,即取决于短缺强度—与瓦尔拉状态的距离,“市场的宏观状态与投入品利用效率以及总增长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
8.科尔奈夸大了心理作用,显示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在《短缺经济学》中,可以到处感到科尔奈对心理作用的重视。例如,一个远离瓦尔拉均衡的市场的正常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承认这个正常状态的存在”,“当事人态度具有重大意义”;投资饥饿,扩张冲动也是来自企业经历的自然本能。消费饥渴来自相互攀比,这也是一种心理作用。
这里绝无轻视心理作用的企图,只是要说明,如果用心理作用解释很多本质特征,那么,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就不彻底了。
*** 四 ***
科尔奈的经济理论被很多人概括为是一种着力研究短缺经济的理论,这是受其《短缺经济学》一书的书名,序言影响的表现。事实上,科尔奈经济理论就是论证非瓦尔拉均衡存在的理论。换句话说,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就是科尔奈的经济理论。论证非瓦尔拉均衡的局限性也就是论证科尔奈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科尔奈的理论之所以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从反对瓦尔拉均衡开始,最终又回到一种他认为正常的均衡理论—虽然称之为“非瓦尔拉均衡”,以理论渊源而言,传统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古典经济学给他以深刻影响,因而在他的创新过程中时常落入这种理论背景构成的陷阱。从方法论而言,科尔奈过于追求对一种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如何运行的描述,而忽略价值判断,这样势必不利于一种新的理论的深化。而囿于对一种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方式的描述,科尔奈又无法摆脱匈牙利以及东欧各国在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种种局限性,以及对市场经济的切身感受与长期经验的不足。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科尔奈的经济理论无疑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他的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误会,在当今世界上并存着两种经济制度和两种市场现象,一种是过剩,一种是短缺,前者和后者都是正常的。那么,改革的必然性在哪里呢?改革又应该从哪里开始呢?特别是,从长远的历史观来看,科尔奈所说的“卖方市场”和与此相关的短缺现象究竟是一种暂时现象呢,还是一种近乎于永恒的现象?
1987年7月
《经济研究》1987年10期目录
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