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了个区块链上的“烂番茄+wiki”项目:如何更好地引导社区治理?

fffmCQ.jpg

大家好,我是西瓜(好吧其实ID不是这个),我又来了,这次是关于一个社区治理dapp的想法,老样子,自己瞎想想,想深入聊聊的话可以私我。

(1)想法的起源

不知不觉进入区块链的圈子也有三个月了,三个月来作为一名小白,慢慢成长为菜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区块链的概念和新奇的应用想法,让自从看了《失控》之后就一直憧憬去中心化设施的我兴奋不已。

三个月来我试用过很多应用,DeFi、链游、tools、DAOs、meme生态、NFT发行于交易等等等等,得益于还算精明的脑子,遇到过不少骗局,好歹没啥太大的损失。在这些井喷般的dapp面前,我甚至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同一个领域能够出现数个不同的应用,并且官网扫一圈看起来也都还不错。虽然我直到可能到最后他们之间可能只会剩下一两个,但这种颇似蓝海之中百团大战的情景着实让人心神激荡。

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三个月来,从小白蜕变成菜鸟,我算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区块链领域的鱼龙混杂。匿名的地址背后,是一堆财富自由的机会,以及打着财富自由的机会让你归零的妖魔鬼怪。很多人完全跟不上区块链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可能今天投资哪个币赚了100%,隔天就被新的骗术割了韭菜,或者倒在暴跌的血泊之中。

到底缺什么呢?

今天下午的我,正在喝着咖啡学习经济法知识(最近一个月因为区块链我的CPA考试已经基本凉了),突然脑袋里灵光一闪:区块链目前缺的,不正是一个类似于豆瓣、烂番茄之类,给各个项目评分的社区吗?

关于区块链项目的审计及客观数据,已经有很多项目在做了,可是客观的数据以及代码的审查有的时候并不能直观反应出一个dapp的使用体验、用户对其的感受及信心等。并且,唯数据论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正确,投资领域就不会百花齐放,直接量化去梭就行了。

而且,豆瓣这种社区添加条目、社区评分的机制,其实完完全全就是DAO啊!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又细想了一些机制,去搜了搜,发现确实还没有团队在这个领域做,就更兴奋了。直到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项目:the dapplist

我设计了个区块链上的“烂番茄+wiki”项目:如何更好地引导社区治理?

发现基本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一方面是高兴,因为竟然真的有人在很少有人想到的这样一个赛道上开发项目并且看起来还不错;一方面也是泄气,虽然我没资金没团队但好歹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好了不扯了,说说我具体的一些设计吧。和他这个有所区别,但区别不大。确实很巧,想法很相似= =

(2)项目痛点

首先,明确需求。这会是一个需求痛点吗?

我认为是的,理由如下:

1、区块链领域尚处于发展前期,现有的DeFi及链游metaverse概念具有广阔的落地前景,未来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而大众对于区块链仍然是陌生的,甚至在国内,很多人一谈起区块链就是洪水猛兽。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比如我的很多同学,top大学硕博,仍然不认可或者只是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区块链。

要了解区块链,直接照本宣科地介绍概念可能不够。我认为出路在于,一些出圈地项目,比如最近地NFT,未来可能是某款链游。这些项目可能会让更多人想去了解,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只有各种文章让人挑花了眼,每篇文章都是一些深浅不一的新闻或者分析研究,他们会需要类似于wiki百科这样的东西去做一个基础性的了解。

别忘了,wiki百科也是社区驱动的项目哦。

2、那么为何要加入评分系统呢?1中说到,了解之后想要加入的,他可能会面临现阶段你我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是好。事实上,现阶段阻碍区块链发展的,是很多圈外人对于安全性的担忧,但确实又没有任何工具能够告诉圈外的小白,这个东西,应该怎么用,怎么用更安全,哪些项目使用体验不错等。

想象一下我们要了解一部电影,一本书,我们会怎么做?至少我是会打开豆瓣,看看评分,评分高不一定合适,但评分低则一定不值得看,这是我几年下来的使用经验。那么其实这里也做的事情也是如此,评分高不一定好,但评分低肯定不值得去用。

并且在每个评论下面都会有用户的一些使用心得、评分理由等,新用户看完之后就会大概对这个dapp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块链第一站、成为连接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个tutorial。

3、对于加密世界居民来说,这个需求真实吗?

想象一下对于加密世界的老鸟们,他们获取新项目的途径:社区群、推特。

可以说这是两个最新的项目消息来源。

然而,社区群消息太多、推特也是各类消息庞杂,很难说一个新项目的消息能偶然被发现。目前也有一些dapp比如dappradar,可以从中看到新项目,但是用户只能看到少量的客观数据,并且这些客观数据对于判断项目质量等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但如果我的设想成为现实,他们会在自己关注的分门别类的细分领域看到新项目,并且会有早期用户的评分及项目信息创建者(后面我会把这类用户称作“founder”,发现者,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添加的官网链接及基本介绍。

于是一下子,他就获得了对这个项目的一个模糊轮廓图。如果这是她所感兴趣的,点击链接进去探索一番,一气呵成。同时,如果早期几十个评论全是一星,使用体验差,也不必浪费时间点进去了。

综上,我认为是存在需求痛点的。

(3)项目逻辑

那么接下来,项目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明确很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数据驱动型项目,而是社区驱动型项目。

很多人说数据客观,但他们都忽视了一点。数据是否客观,在于使用数据的人是否有能力去客观地解读它。如果是一个看到暴跌就认为是骗子骂scam的用户,数据对于他来说其实并不存在价值。

贴个链接吧,有关于大家熟悉的sushiswap的故事:sushiswap简史

币价无常,如果在sushi暴跌之后,有那么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下有sushiswap这个项目,项目之下可以发帖子讨论自己对于创始人抛售代币的看法,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至少不明就里的人可以更多了解到相关信息,不至于对着数据表脑子里想,怎么好好的一个核心项目,咋就暴跌了呢?

所以社区驱动的价值在哪里?

在于信息流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股市里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不得随意泄露,因为随便一个重要的内幕信息就可以让上市公司股价过山车。信息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区块链的世界里,信息似乎和区块链本身一样,过于去中心化了。我们只能从各个微信群、电报群去寻找一丝蛛丝马迹。特别是极其不友好的电报群,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能隐藏在几千条信息里,你会一个一个去翻吗?

而社区驱动意味着,被点赞越多的帖子越容易被用户看到,信息的流动性更高了。

我们所熟悉的豆瓣、百度贴吧、B站、网易云音乐评论区,其实都是社区驱动的产物。平台不提供内容,平台只是内容的仓库,用户才是真正生产内容的人。

那么,有关于用户所提供信息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判定呢?

因为很可能会有人说假话、引导舆论等。

这个后面会说到,通过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去设计代币模型,可以对用户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同时我们不可以忽视一个基本的原理,那便是大数定律。

当用户数足够多时,你要相信,被集体捧到你面前的信息,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力量。

综上,项目的核心,就是利用社区驱动,呈现出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里是所有区块链生态对用户内心的真实反映,每个用户既是想法的生产者,也是想法的使用者。作为使用者,他获得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获得了其他用户使用项目的真实反映;作为生产者,他提供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根据代币激励机制获取代币,从而实现了物质激励的获取。

围绕着这个核心,社区开始建立,更多的内容将被吸纳进来,进而成为整个区块链生态的内容文化的根基。

(4)代币机制设计

说了那么多,越说越扯了。

下面说说我对代币设计的想法。

首先,明确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和豆瓣等网站一样,存在故意差评、花钱买评论、恶意控评等问题。

2、用户故意散播假消息、引导操控市场。

3、代币模型不切实际,造成错误激励。

4、平衡早期用户与后来者的激励关系(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扩大社区的问题)

5、代币的循环机制

下面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1.1、思考一下,为什么存在故意差评?

无非是不爽。不爽来源于几个方面,亏钱了,得不到满意的预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等。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没法解决。其实,这类问题确实很棘手,因为你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一个项目上万个用户,总会有人觉得不爽。

你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但你可以引导别人的行为。

比如,我设置几个因子,α、β之类的。这几个因子会影响用户挖矿产出项目代币的能力。

α可以设定为:用户评分与主流评分背道而驰的程度。对于一个项目,一个人的感受与大部分人不同是正常的,模型不会做什么,只是会做出这个差异的一个记录。但如果一个用户对所有项目的评价都与别人相差极大,恐怕就不是偶然了。模型会综合这些数据给出α权重,可能会简化为一个指数或者幂次函数的关系:少数几个差异大不做记录,但如果一直有巨大差异,模型认定可能会在乱评价,于是降低其α。

β可以设定为:每个评分被赞或者踩的程度。用户在评分的时候也会写一段自己的感受,感受会被更多用户认同或者不认同,分别记为β1和β2,对其做一些模型拟合得到β,用来反映该评论在该项目下的社区影响因子。

……

综合这些指标就可以组成用户评分的权重因子,如果系统判定用户乱评,就会按照模型降低其因子,导致1他的评分没啥用了2挖矿能力减少了。这就是社区对于影响秩序的居民的惩罚。

这是让用户留下真实想法的双向激励机制。想想一下,如果用户恶意差异差评,他会遭遇什么?

首先,恶意差评会被大部分社区用户识破,然后点踩,至少贝塔因子会很低,同时,由于是恶意差评,与主流评论差距大,阿尔法因子也很低,这导致1用户恶意差评没啥用2挖矿收益减少。傻子才会恶意差评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一群人给出了同样的看法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社区尊重用户的选择,一群差评如果足够多,确实会有难以挽回的影响。1影响项目评分2影响留下客观真实评价的少数用户,整个评分机制就被紊乱了。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模仿solana的idea,加入历史证明机制。即:我相信,金子总会发光,项目评分锚定会随着时间一步步修正,那些所有受到历史趋势线逼近的用户都会收到对应的影响因子补偿。

举个例子,sushi暴跌的时候很多用户肯定会涌入评论对sushi创始人的不满,并且留下差评。这从当时的时点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在那个时点给出好评的人可能会被模型判定为恶意差评进而降低权重。sushi在一年的时间内慢慢转好,评分也回升了,当初给差评的人不必做惩罚,因为那是他们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也正是因为确实发生了那些事情,才会有一群人去差评(否则不会有一大群人,只是个别),所以不应对他们惩罚。反而应对当时无辜受到牵连的人进行补偿,这就是历史证明机制,按照历史趋势线逼近程度来确定补偿程度。

因为历史总是选择正确的人。

1.2花钱买评论,这个问题的话,只要社区用户有个共同的激励目标,客观真实评论能够带来更多收益,谁会收钱做出不当评论影响自己的挖矿因子呢?而且,去中心化的收买,出资人出得起吗?出得起也没必要,那么多匿名地址,不如买科学家写脚本。

至于脚本,那是代码大佬的事情了。

1.3恶意控评。涉及到社区秩序维护,后面说。

2、用户故意散播假消息操控市场。历史证明机制可以很好解决。引入预言机,后期被判断假消息的直接给挖矿能力砍一大半。至于消息挖掘,靠各位“policer”了,后面会说到这个角色。

有人说,人家目的不在挖矿在操纵币价啊?

这就涉及到了,评分模型。前面说的全部是用户评分,但一个项目显示出来的评分,还包括模型判断。举个例子,未经模型判断的评分显示为黄色,提示用户,这个评分目前还都是用户数据,而模型判断后的评分为蓝色,提示用户,这个评分可信度较高。

那么怎么做模型判断呢?

还是靠社区自治(因为模型确实没法判断你操纵币价)。对于黄色星星的项目,如果存在操纵币价行为,模型会自动排出相关时间内可疑评分地址,剩余地址会根据“policer”提供的资料进行投票,投票过后形成对项目的一次模型判断,结果提示在评分主页面,同时星星开始变红/蓝,红色代表这家伙是惯犯了。

又有人问了,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操纵市场啊?

这就不关我们的事情了。因为操纵市场本身和项目也无关,是背后团队,可能是项目方,也可能是某大户,评分颜色是用以提醒,而不是参考因子。评分颜色的变化,仅仅是社区提供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支持罢了。真正的操盘,谁都无法预料。

当然,一切都会通过社区的新想法动态反映在评论之中。

3、代币机制造成错误激励。同样是要借助社区的力量,设置“scientist”科学家的身份,让社区里有模型建构能力的用户帮助优化模型,同时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其激励。

同样具有特殊身份的还有“policer”,“founder”。前者是维护社区秩序的主要用户,他们有很多职责,本身职责的行使也会通过社区用户的监督留下可反映在激励机制的数据之上。后者是新项目的添加者,也是同样,比如founder会获得新项目挖矿收益的亿分之一(很高了,持久性的,可以设置半年减产等措施),但信息错误会减少收益;同时,社区形成一定规模后,会投票对其有一定修改。

founder做的事情其实最少,但这其实就是对早期用户的激励。同时,为了榨干founder,可以设定,评分必须过100个才会释放奖励的50%,过1000释放剩下的。这样founder就不是简单地wiki工作了事,而是成为项目前期的宣传者和建设者。

4、如何扩大社区,同时平衡好各个阶段用户的激励?

从3可以发现,早期的拓展重任落在了founder身上,毕竟他们的激励最高。但如果founder创设玩条目就走了怎么办?可以设立对founder身份的争夺机制。比如任何用户都可以在条目设置的前100天推荐该条目,成为co-founder,最终会根据竞争者获得的有效用户数来确定founder身份,当然,原始founder肯定会享有一个1.1左右的加成,毕竟no.1嘛。

问题又来了,早期用户少,评分根本反应不了什么,还会误导人,怎么办?

很简单,还是博弈论的原理,我把评分蒙起来,不到1000个评分不公布评分数据。这样没人知道这个项目多少分。同时为了激励快速破千,同时设立一个lottery,第1000个评分用户获得该项目代币挖矿收益(早期的创立直到1000个评分的总收益池子)的一小部分,剩余部分按照比例分给其余999个,越早越多。

1000个评分后,基本评分能看了,社区也慢慢起来了。后面就是更多用户进入,给早期评分点赞/踩支撑起信息流动……

如何平衡早期和后期用户的激励呢?

很简单。用户的挖矿能力从来不是恒定值,而是根据他的社区贡献值动态变化的,比如前面的α因子,β因子等。早期用户的奖励已经通过早期的激励分发给出去了,举个例子,一个早期用户,挖矿能力初始为0,早期获得了10,后期贡献到了25,同样贡献的后期用户只有15,因为毕竟人家早期用户;但贡献更大的,比如某个评论引起更多人共鸣的,可能挖矿能力到了30。

这种设定有个好处,因为大家都是走心的,不会因为你是巨鲸或者这个那个的给你点赞让你多挖矿。另外,每个评论的用户都是完全匿名的,除了他们自己,没人知道评论谁发的,避免出现粉丝经济。

在这里,人人平等。

totally decentralized

5、代币循环。

所有问题归结到了最后一个基础问题之上,代币怎么分配?如何释放?怎么挖?挖多少?

首先,应该使用通缩模型吗?还是无限供应?

通缩模型是需要被采纳的。因为没有人会因为一些不断贬值的代币去维护一个社区,即使他们很愿意,但物质激励必须跟上。我从来不认为用爱发电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但通常的通缩模型会造成早期后期用户激励分配不均,如何解决?

那就用高燃烧机制。

用什么支持燃烧呢?

由于有N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固定总量m个(为了维持公平,不管是uniswap之类还是不知名的小项目,都是一样的m),这样项目代币总量就是Nm个。此时,由于很多项目评分数量少,对于大项目来说更容易挖,容易形成错误激励,让更多没怎么用的人去乱评分(反正评分不要钱),所以设置定期释放的机制,即:

达到1000个评分 解锁10%m,达到10000个评分解锁50%m等。仅仅是举例,意思就是未达到的永远不会被解锁,其实就是一个隐形的反向燃烧机制。

问题是,还是会有人去乱评那些小项目啊。因为按现有机制,一起冲过去把它解锁了不就行了吗?这是最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这就涉及到挖矿能力分配了。一个用户的挖矿能力是总值,他每评分一个项目,挖矿能力就会在所有已评的项目之间均分。这样一来,你冲小项目收益可能还不如不冲。

那么问题又来了,小项目没人评了呀?会影响我大项目的挖矿。

所以有founder等一系列设定啊。激励机制就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平衡和复杂设置,让人忘记挖矿这回事,专心评价、玩社区,挖矿大差不差,真正影响收益的还是拔总量,即权重因子,而这要求你的评分足够被认可,物质激励的锚定就又回到内容上面去了。

代币的分配和如何释放也说玩了,怎么挖矿挖多少夹杂在里面陆续说完了。设计完这一套发现,嘿,其实适用于所有内容型社区,区块链版豆瓣,还不一定是dapp评分。当然了,由于dapp评分比较有需求痛点和生态性,从此试水,后期更容易建设一个完整生态,所以……

注:本文同步发布于本人币乎账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炒币网无关。炒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仅供参阅,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