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市场是一个将内容创作者、买家和卖家连接起来的平台,卖家在该平台上使用创建的数字资产铸造NFT代币,买家可以浏览上架的资产并购买或参与NFT拍卖,NFT造就了一个火热的金融市场,从区块链界到传统实体界、艺术界、收藏界,到游戏界、社交媒体,圈内圈外的热度似乎有超越比特币之势。
尽管NFT频频火爆出圈,但大部分的NFT缺少法律强制手段的保护,且由于区块链的匿名性使得NFT的维权非常困难,因此从二次创作到直接盗窃,从数字艺术品到推文,NFT的市场到处充斥着猖獗的盗窃行为。
那么NFT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又一大幕开启?随着NFT扩展到主流意识,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注意事项?
01.NFT的监管问题
对于当前国内NFT监管现状,我国对于NFT没有明确法律约束和监管规定,因此NFT交易存在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无法明确、保障的窘境,利用新技术、新应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风险,但业内人士多认为政府对待NFT的监管可能会参照目前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实施,目前我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及态度相对其他国家更为保守。
首先,NFT没有明确的技术标准。为节省空间,目前大多所谓的“上链”实际是作品的哈希值上链,作品本身并没有上链而是存在云端。因此有必要明确上链标准,以避免引起误解。
其次,NFT所有者的权利属性不明确。公民购得NFT后拥有的权利在国内外有显著区别,究竟是物权、债权还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目前并无定论,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确认。
由于NFT的法律定性不明确,存在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属性的争议。定性不明的情况下,原权利人的授权内容、行政机关的监管依据、用户购得的产品实质均存在疑问。
02.NFT的版权问题
当下NFT并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创作者的知识产权,猖獗的盗版和欺诈行为屡禁不止。主流NFT交易所对版权保护的措施还不完善,在一个交易平台上出售的NFT产品可能会被“非官方复制”到另一个NFT交易平台,导致大多数分辨力不佳的普通购买者吃亏上当。
现在部分NFT发行平台是将现有的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并且再铸成NFT的形式,在作品铸造成NFT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显著的著作权侵权风险。一方面,NFT所指向的数字对象可能是盗版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擅自将其正版作品NFT化的情况。
无论是假冒盗版,还是未经同意擅自NFT化,都是著作权法上规定的侵害著作权人权利的侵权行为,而NFT作为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数字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难以识别其数字对象的法律状态,铸造盗版的NFT会影响正版NFT的稀缺性或者独特性,进而可能贬低损害该数字资产的经济价值,从而影响正版NFT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版权NFT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区块链的存储、认证以及智能合约的授权、履行机制,平衡好各方权利主体的利益关系,也是未来发展NFT经济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03.NFT的费用问题
在以往的每轮牛市中,ETH网络都非常拥堵,发送一笔交易动辄需要几十美金的成本,对于想要在ETH网络上发行NFT作品的艺术家来说,这并非小数目。最初的NFT多以加密画作和游戏道具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更多数字凭证的落地场景,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NFT,只要在以太坊上交易,就会产生一笔不可预测的交易费用,称为“gas fee”,铸造或购买 NFT 所需的费用也会根据需求而波动。因此,寻求一个能够解决当下NFT领域成本问题的方案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国内NFT大多数是基于区块链而进行创作的数字资产,随着市场的发展,会出现更多链下实物资产的映射,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监管机构也在审慎观察,研究相关政策,中国法律赋予了公民拥有虚拟财产的权利,并规定为物权,NFT未来可能被定义为一种合法的虚拟财产,这是各界人士都希望看到的。
NFT是对数字世界中的数字商品、数字权益进行确权的技术手段,数字世界中的权益既包括原生的数字绘画、音乐、视频等物品或有价资产,也包括现实世界中的物品或资产在数字世界的权益映射。
大多数市场都会经历从泡沫到回归真实价值的阶段,在未来一两年内,全球NFT商品数量、交易量和平台数量会有爆发式增长,更多有价值的NFT作品会在国外市场得到交易,更多赋能实体经济的NFT会在国内市场得到交易,各国随着市场发展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预期聚焦在KYC/AML(对账户持有人的资格审查/反洗钱)及税收领域。
围绕NFT的许多法律、政策问题都还未定,NFT作为一种新兴资产类别,未来的不确定依旧很大,对于国内的NFT市场,需要鼓励和实体经济的连接,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