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Web 3.0

fffmCQ.jpg

第八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第九日主题为「『海上』明月」,一文看尽香港证监会前金融科技组主管赵嘉丽、Infura 联创 Michael Wuehler、Arweave 创始人 Sam Williams、Animoca Brands 联创兼执行主席 Yat 等的精彩观点。

整理:Foresight News

 

TL;DR:

  • 2022 秋季黑客马拉松冠军团队 FindTruman 介绍——FindTruman 联合创始人 Will、Bing
  • 《区块链于传统金融及合规层面之应用》——前炩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香港证监会前金融科技组主管兼中介机构部发牌科总监赵嘉丽
  • 《Web3 基础架构的演进》——ConsenSys 旗下 Infura 联合创始人 Michael Wuehler
  • 《永恒的数据账本》——Arweav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am Williams
  • 《元宇宙与数字产权》——Animoca Brands 联合创办人兼执行主席、Outblaze 创办人兼行政总裁萧逸
  • 圆桌论坛:《Web3,去中心化身份、数据网络与非金融应用》——EthSign 首席执行官(主持人)闫欣;RSS3 创始人 Joshua;Unipass 创始人知县;Mask Network 首席执行官 Suji Yan;Relation Labs 创始人 Jessica C

2022 秋季黑客马拉松冠军团队 FindTruman 介绍——FindTruman 联合创始人 Will、Bing

 

Will:大家好!我是 Will,我很荣幸在万向区块链秋季黑客马拉松中获得第一名,让我们可以和很多优秀的项目方一起共同成长。其次,我要感谢所有的评委和为我们投票的社区成员,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把项目越做越好。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我们的项目名字叫 FindTruman,FindTruman 是致力于打造 Web3 中类 Steam 的内容游戏化共创平台。

团队位于新加坡和上海,我是 Will,我在 Web2 阶段是我是谜 APP 的创始人,我是谜拥有 3000 万注册用户和 1500 万签约作者的平台。Lyon 在法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作为我们团队的 CTO。Bing 也是在法国取得的博士学位,目前受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加入新加坡国家区块链创新计划并开展相关研究。

剧本杀是一种内容游戏化的社交形式,它基于内容故事,用户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以第一视角与其他用户互动,获得剧情并完成最终目标。整体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 Z 世代的「社交之王」。

我们的团队源于 Web2 中最大的剧本杀平台我是谜,平台上拥有 3000 万注册用户和 1500 位签约作者。但是平台正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盗版问题,创作者只能拿到很少回报的问题,以及不存在让任何方式使得玩家获得收益等等。所以,我们尝试用 Web3 中的思想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 FindTruman 项目中,基于区块链技术明确权益证明和激励机制,目标是提升创作者的收益,以及玩家的体验和收益。这是 FindTruman 平台的架构,底层基于区块链,上一层为协议层,最上层为应用层,包括 UGC 创作、编辑器和内容游戏平台。同时也提出了出版的经济模型 Finds,作为 FindTruman 中的官方代币,使用 Finds 用户能够购买喜欢的故事 NFT,或者参与某一个故事游戏。

所有在 FindTruman 平台上创建的故事内容,都可以发行自己的故事 NFT,故事 NFT 的价值与该故事的热度相关,玩家需要支付内容游戏的门票,如果玩家玩得好也会获得更多的奖励。门票售卖的收益将会分给相应故事 NFT 的持有者,在平台建设初期,也会通过 FindTruman 生态基金激励创作者和玩家的加入以及活跃。我们完成了几个里程碑事件,首先创作了 5 个带有 3D 场景的故事内容,用于测试 Web3 用户对于剧本杀类型游戏内容的兴趣程度,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基于此,创建了 FindTruman 的 Web3 社区,并且与 Loot 社区进行了联合的故事创作。打造了内容游戏平台,从 600 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 Polygon 全球黑客松 GRAND PRIZE 第三名。在本次黑客松中,实现了 UGC 编辑器的初级版本,并融合我们所设计的共创经济模型。

下面有请我的 Co Founder Bing 来给大家进行简单的演示。

 

Bing:Hello,大家好!我是 Bing。

我简单演示一下整体项目,从 Gameplay 的游戏平台,再到 UGC 的编辑平台,以及我们未来要做的工作进行演示。

看到的是内容游戏平台,在内容游戏平台当中,会有很多故事,就像剧本杀平台一样,有很多故事上架在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关故事的视频,看一下前期的内容梗概,如果他喜欢,就会选择这个故事进行游玩。比如说刚刚的故事叫做《黑水湖》,现在的故事叫做《血色教堂》。

以嘉年华的故事作为例子,如果选择它就点击下面的「Play」,进入到场景中,场景是在酒店里发生的一起谋杀案,所有线索以及供词都分散在酒店的大堂当中,以及在嫌疑犯的房间当中。作为玩家他需要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和其他玩家进行互动,把线索拼凑完整,把故事拼凑完整,然后进行推理,还原事件的真相,再提交他的搜证报告,来完成游戏内容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游戏平台。

当玩完一个游戏之后,就进入到 Achievements 页面,在 Achievements 页面中,可以领取刚刚游玩完游戏的勋章,作为链上的参与证明。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些 Token 的奖励,所有数据都是在链上作为证明的。

刚刚演示的是内容游戏平台,在本次黑客松当中也实现了 UGC 编辑器的初级版本,可以给用户创作故事内容、发布共创任务,以及发行故事 NFT。在平台当中,创作者可以创建、更新故事内容,并且可以邀请玩家加入到投票决定剧情的过程中,所有的故事内容,包括更新、投票,都会在链上进行记录。比如说我现在上传一个封面、内容的名字、摘要,然后选择 Tysoy(音)链进行内容的上链。

创作者在过程中可以编辑新的故事,输入 Chapter 的标题及内容,当前是存在本地的,如果想同步在链上,就点击 Circle next to blockchain 按钮(音),所有的内容就会同步在链上。

创作者可以根据他想要吸引的社区所在的生态,在相应的链上发布自己的故事 NFT。玩家也可以在过程当中购买他喜欢的 NFT。比如说刚刚作者创建的 NFT 描述,设置的价格,以及 Total space,把故事 NFT 上传在链上。玩家可以在所有的故事中选择他喜欢的故事,来 Mint 他故事的 NFT,这样玩家就会在早期阶段与故事产生深入绑定,可以参与到故事的投票当中,可以参与到故事的 list 当中,并且在之后有一定的分润权利。

故事持有者的收益和玩家的内容创作会和故事 NFT 相绑定起来在过程中,作者也可以发布他的共创任务,比如说现在想用刚刚发布的 NFT 来激励更多内容创作者加入到他的创作过程中。比如说翻译也好、3D 模型创建也好、插图制作也好,发布共创内容,所有人都会提交内容的完成形式。作为作者,通过选择他喜欢的内容来确认,过程中会将之前设定好的 NFT 打到他所选择的玩家地址上。

这是之前所做的工作,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在制造 AIGC 的工具,帮助创作者降低创作门槛。比如说当前在使用 Stability distributor(音)的模型来制作从文字生成图片工具。作者只需要输入一些文本,选择一些超参数,再通过点击「generation」的按钮,就可以生成他所描述的文本对应的图片,可以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作者内容当中,使得他的故事能够更加生动。

通过这样的模型使用,就能够降低创作者在过程中对作品的创作难度,也在使用一些文字生成 3D 的模型,试探能不能直接帮助作者通过文字产生 3D 模型,这样能使得内容大量爆发。这是我们在未来将会重点打造的 AIGC 工作。

这就是我们项目的介绍,谢谢大家的倾听,这是我们的联系方式,希望大家能够联系到我们,给到我们更多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谢谢大家!

《区块链于传统金融及合规层面之应用》——前炩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执行官、香港证监会前金融科技组主管兼中介机构部发牌科总监赵嘉丽

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谈一谈区块链技术在传统金融及合规层面的应用。

 

正如大家所知,区块链,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记录网络中产生的信息和交易的分布式账本。它增强了整个网络中数据的可信度、安全性、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也可用于追踪珠宝等有形资产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区块链还可以降本增效。

 

区块链虽然还是一门较新的技术,但实际上已经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产生了变革性力量。它可以让商业交易更顺滑,服务更高效。

 

我相信大家对于区块链在医疗、支付等行业的不同用例已经耳熟能详了。今天,我将主要谈谈区块链在传统金融和合规层面的应用。

 

在介绍区块链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之前,我将先分享一些区块链在合规方面的洞见。正如大家所知,我之前从事的是金融监管方面的工作,因此对这一领域兴趣浓厚。

 

金融法规有时特别复杂。我第一次了解到区块链技术时就觉得区块链技术和监管合规如同「天作之合」。比如,金融机构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系统来监控业务、管控风险。它们承担着很多金融报告的义务、需要将数据提交给相关监管机构。

 

对于在不同国家拥有众多分支的跨国公司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们需要遵守不同的监管制度要求、履行多种报告义务。

 

区块链可以精简相关流程,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验证和报告。也可以减少人为造成的错误。由此让大家受益匪浅—降低成本、提高精准度、避免错误。

 

除报告义务以外,监管制度更新的速度和复杂性也常常让企业为难。对于在多个司法管辖区运营的公司来说,应对适用的金融法规已大为不易,再加上跨境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区块链 +AI 可以打造出一个强有力的合规工具, 给这些公司提供稳健的合规系统。这些工具还能在与特定活动或交易有最多相关性的监管领域向公司发出特别提示。区块链可以清晰地记录公司内部不同办公室及部门的所有监管步骤。

 

区块链在合规领域的应用如此之多,实在是令人惊叹。对于监管者来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自动监管,他们就可以获得清晰、实时的数据。双方可以通过链上数据证明交易已发生,无可辩驳——对于所有参与方来说这都清晰明了,因为所有信息都可以得到即时验证。这使透明度得到了提升。从监管角度来看这是相当重要的。这对监管者的监督检查工作都有所帮助。

 

区块链还可用于侦测市场上的不当行为。有时,那些市场操纵行为设计得相当复杂,涉及许多不同的证券账户、所有人、大量的交易、发行人、中介机构和不同的证券经纪人。这些活动有时就像一个谜语、一个迷宫,整个欺诈网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以防被监管者察觉。在这些情况下,调查工作难以展开,但区块链技术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帮助。

 

如果区块链在证券交易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可能就可以帮助监管者揭发这些行为,因为区块链上的数据和交易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

 

金融

 

我刚刚谈到了区块链如何优化监管合规流程。其实区块链在金融服务行业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区块链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中,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都是比较重要的。

 

区块链带来的另一个重大益处就是普遍提高金融效率。关于这一点,我将简单谈谈区块链在保险、银行业、借贷、贸易金融、资产管理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应用。首先是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

 

区块链在保险行业的应用

 

我认为区块链在金融行业比较有意思的应用之一就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比如,区块链驱动的智能合约在保险交易中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通过智能合约,保险理赔可以完成自动化的处理。

 

过去大家可能也听不少人抱怨过保险理赔流程是多么的冗长和繁琐。使用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后,如今这个流程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精简。智能合约可以设定参数,一旦某些情况发生,就将向理赔人支付理赔金。

 

区块链也可以使得支付索赔的过程自动化。这样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也为保险公司节省了大量成本。保险公司招揽到新客户时,也可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和反洗钱流程。例如,由于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是不可篡改的,保险公司就无需花费大量资源和时间去处理和验证客户数据。

 

另外,有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之间可以通过私有链共享某些信息,从而让文件认证过程变得更加迅捷和安全, 降低欺诈风险。

 

区块链在银行业、借贷及贸易金融中的应用

 

在银行业和借贷方面,区块链提高了业务效率、降低了交易对手的风险,整个流程大大得到了精简。

 

贷款、按揭和支付业务都属于银行业的核心服务。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客户尽职调查 / 反洗钱、接纳新客户、核查他们的信用分数、还款能力、抵押资产、所有权、地址 / 价值。使用区块链后,贷款流程的审批时间可以被缩短。

 

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如不使用区块链,文书、行政管理和结算工作带来的繁琐和低效是显而易见的。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客户尽职调查 / 反洗钱文件的认证、降低操作风险和交易对手方的风险。整个流程有一个非常清晰可靠的稽查轨迹、变得非常透明。

 

银行业在中文里常被称为百业之母。银行业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流程的效率、降低相关风险将为其他金融领域提供极大的帮助,产生积极效应。

 

区块链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在资产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当然也可以在我之前提到的领域发挥作用。区块链可以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智能合约可以清晰地规定如何对基金资产、基金单位拥有权或其他资产的权益行使投票权。

 

对于投资者和持份者来说,这意味着更优的管理和透明度。区块链也有助于基金市场的发展。某些基金,特别是某些私募基金,例如私募股权基金,流动性都很低。通过将基金数字化、通证化和分割化,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流动性,降低市场准入。

 

区块链 +AI 可以给基金行业和投资者带来巨大收益。自动化资产管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为投资者提供定制化投资方案。

 

区块链在证券和资本市场的应用

 

最后,我们来看看区块链在证券和资本市场的应用案例。

 

尽调对于并购、收购和募资等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未来许多资产的所有权都在链上,尽调可能就不像现在这么令人痛苦了。财务造假和企业资产虚报在早期就可以被发现,投资人就不会上当受骗,投资这些公司。

 

尽管目前区块链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一些国家的股票交易所已经采用或正考虑应用区块链。

 

股票交易所是上市股票和金融产品交易的地方。股票交易所也有包括上市审批、促进市场发展和维持市场秩序等在内的各种职能。

 

区块链有潜力改善交易所在刚提及到的各职能当中的业务运行。区块链技术可以在降低交易费用、缩短结算和清算时间方面发挥作用。

 

前面我也谈到了金融监管者可以如何用区块链技术监管资本市场,这里就不再赘述。

 

结语

 

区块链在传统金融中的用例不胜枚举。在我们努力推动市场发展的同时,市场诚信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区块链同样可以在合规和金融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区块链的益处有待我们撷取和发现。

 

谢谢。

《Web3 基础架构的演进》——ConsenSys 旗下 Infura 联合创始人 Michael Wuehler

各位好!我的名字叫 Michael Wuehler,我是 Infura 的联合创始人,今天非常高兴能够以线上的方式跟在这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共同分享我的见解。

Infura 是在 2016 年上海「devcon 大会」上宣布推出产品,所以上海在我们自己的历史中扮演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我也很高兴再次回到上海。

首先,我们要抬头仰望星空,在座有多少人看过这张图片呢?这张图片是来自于韦伯望远镜,这张图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宇宙真实面貌,每次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想到它是多么无限和广博,但实际上显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之间的联系程度。

对我来说,我觉得 Web3 也是有点类似的。(如图所示)这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宇宙,而且我们仍在创造下一代技术。这样的技术将我们联系在一块儿,现在看过去它似乎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显得更为无限和广博。

Web3 革命发展的如此之迅猛,以至于这个宇宙在以无法控制的速度不断扩张,更不要说它其实主要是开源的、基于软件的、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拥有着松散的共识以及极具挑战性的治理。然而,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每天都有不同的创新想法不断涌现,甚至会有很多惊人相似的想法不断涌现。之所以太空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如此孤立,在于其他行星、恒心看似非常遥远,触不可及,好像我们永远都无法到达到他们身边。

现在在 Web3 进程之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呢?我从 DappCamp 上借了这张图片跟大家来分享,这是他们创建的一种表达形式,来展示 Web3 中所有开发人员所用的工具。当然,我们知道其中会有不足之处,我们开创了以太坊 API 基础设施、区块链 API 基础设施。如今,有几十个团队都在研究这些工具,而且整个宇宙还在不断持续扩张。已经见到如此多的创新区块链工具、网络、服务,以及应用程序不断涌现,甚至比这张幻灯片上所展示的要多得多,当然这张图片只是简要的概括。

我们知道,互操作性看过去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这是 Infura 试图要解决的问题,Infura 是您通往区块链开发的门户。这是来自于 2016 年的推文,之前在上海的「devcon」推出了 Infura,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多的反响。很多人都在质疑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当时我们宣布将会完全免费面向任何地方,任何一位开发者。当时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对那时候记忆犹新。

前一天晚上喝了一点酒之后,第二天早上 5 点钟就起床了,因为 Infura 网络受到了外部攻击,我也见证了以太坊上的协议客户团队,服务于那些无名的英雄,被低估的英雄,他们齐聚在一起,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重新建立代码,更新了服务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整个社区齐心协力把项目不断推动上去,依然现在还在继续,这点让我们非常振奋。

两个多月前,庆祝了 Infura 六岁的生日,六年中,开发者社区从零慢慢开始壮大,在 MetaMask 上一共有 40 万左右的成员,在图片上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在 Infura 上构建的其他项目。

从一开始,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开发者提供和创建最好的平台,不断扩大平台,让更多开发者专注于他们所构建的 APP。这样的使命如今依然振聋发聩。

(如图所示)这张图片是在伦敦聚会时的一张图片,在几个月前的 4 月份,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吹嘘过我们所做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专注于所做的一切。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经历了各式各样的起伏和颠簸。一路走来,我们是唯一一个能够提供绝对规模和性能的 RPC 供应商,能够满足最严苛的用例场景,也交付了数百个不同的 APP 来拓展到如今的规模。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今年推出的几个项目,随着继续前进,相信会有更多的项目跟大家分享。6 月份宣布对存档数据访问完全免费,对开发者社区来说是巨大的好事情,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及时立即开始他们从历史区块的数据中构建 APP,或者说您可以用 Rotki App 来自由地使用数据。另外一个性能也是在开发者社区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点,就是账户共享,可以在多个登录的纯账户当中共享,可以跟您的团队来共享访问权限,实现更好的协作。这个功能对初创企业、大型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有用,非常有价值的做法。

当然,在 6 月份,宣布将会加入世界级的 Chainlink 运行团队,我们的角色类似于 MakerDao 预言机一样的运营商。通过网络,能够以非常高水平的稳健性和可靠性进行运营。在 Web3 方面的贡献持续下去。

当然,今年第三季度有非常多的进展,也宣布了 Infura 支持了 Starknet 以及 Avalanche,在以太坊生态链中获得了巨大的里程碑。几周前以太坊推出了 Merge,几个星期前我们也非常高兴地宣布要推出新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它将会跟现有的业务并行。

什么才是新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网络呢?计划要做什么事情呢?现在为 Web3 生态系统规划在做基础设施的测试。在这一领域已经有六年左右的经验,六年期间为成千上万的客户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作为单一的服务提供商,但是我们相信它又不会像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运营网络那样强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要推出新的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基于 Web3 协作的支持网络。

去中心化「旅途」是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夜之间而建成的。愿景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而不断打造出来的。相信可以为 Web3 做出如下的贡献:

  • 首先,可公开的验证,让用户独立验证网络完整性和技术堆站。
  • 第二,开源,参与者可以参与到项目中,并且受益于生态系统的创新和迭代,在关键的服务当中获得迭代。
  • 第三,标准,标准化可以不断为用户和合作伙伴设立高标准的标杆,不会对任何质量做任何妥协。新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加强 Web3 基础,为未来数十亿用户访问提供所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它将会真正实现这种极具包容性的、无摩擦式的基础设施,获得更加包容性的 Web3 未来。
  • 最后,如果你想要成为去中心化进程历史中的一部分,如果您是基础设施的提供商,您可以现在进行申请,尽早加入我们的项目当中,在测试运营商网络上进行测试。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

当然,如果您想要进一步了解项目的信息或者其他项目的信息,请随时登录 Infura.IO 网站,或者在 Twitter 上跟我们联系,我们也非常乐于跟您对话。当然,在中国我们也有微信群,非常乐意于您进行交流。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进行分享,也非常期待各位的加入,谢谢!

《永恒的数据账本》——Arweav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am Williams

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是 Sam,是 Arweave 协议的创始人。今天我想要和大家介绍一下 Arweave 协议。

简而言之,Arweave 就是经过重新设计的区块链,可以在区块链链上存储大量数据,它是一个链上的存储,而且是可扩展的。为什么要做可扩展链上存储呢?总体来说,人类有一个奇怪的愿望,想要从有记录的历史开始以来就可以存储所有的数据和所有的想法,这是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我们共同见证的记录所产生的结果。

但是通过 Arweave 有机会彻底改变长时间存储信息的概念。当前,现有的存储系统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是却没有经历真正的更新。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档案馆、图书馆、画廊,它们都有单一的故障点。但现在通过使用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做数据备份,从而使得抵御火灾、洪水或者其他的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都变得可能,这就是 Arweave 想要构建的。

人类的知识库存储了历史的很多记录,以及我们认为对于明天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一些激励去验证这些知识、这些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保证它们不会丢失。

如何实现这一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答一下为什么要做。之前 Churchill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但是我们不是特别确定真的是 Churchill 所说的,因为具体的记录已经丢失了,就假定是 Churchill 所说的。Churchill 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记录。或者说,正如 Orwell 所说,控制过去的人,控制未来;控制现在的人,控制过去。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得到的历史记录基本上是由现在掌握控制权的人创造的。

这个概念本身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是它是非常基本的概念,我们想要创建的是知识存储数据,或者是历史存储系统,这样的活动将会以中立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复制,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信息,从而使得历史不仅仅是由胜利者书写,而是进行中立的记录。这就是 Arweave 想要实现的目标。

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永久存储可持续性的问题,如何保证大家能够永久为存储数据支付费用,听起来好像不太可能。
  • 第二个问题,技术可扩展性,如何实现这一点?如何在区块链上存储大量的数据呢?哪怕说在 2022 年,在以太坊上也很难实现超过几百的 TPS,如何实现存储的可扩展性呢?

首先,有简洁随机访问证明的系统,这是底层协议。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挖矿过程,不会像在工作量证明那样,通过消耗大量的能耗,通过碰撞的方式强行出块。相反,在每一次工作量证明的挑战之中,先生成随机挑战,挑战代表网络中一个字节,用 MerkleTree 这样的数据结构来做简洁证明,从而使得你可以从单个字节变成一小块数据,然后再形成证明,证明数据存储在网络中正确的位置。

比如说有一个节点猜到了,在数据集中得到了随机的数据,然后又回忆起这些数据,再对它进行哈希处理,看后续哈希处理是否能满足工作量证明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要求,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你不必要将所有的数据上传到区块链本身,但你依然可以获得链上存储所有的优势和属性,而且它允许你随意可扩展性。也就是说,通过所谓的「打包」方式,将许多数据、许多条目放到了基础层事务之中,从而允许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随意扩展。对矿工来说,你必须证明你可以访问尽可能多的此前数据和区块。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机制来保证,我刚刚介绍的是高屋建瓴的总体原则。

如何保证第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数据的存储是可持续性的?可以通过建立去中心化的捐赠基金来组成。在传统的金融世界中,捐赠基金往往为大学所有使用,他们会预留固定数量的资金,然后这些资金被称为捐赠资金,能够产生收益,用这笔收益和捐赠基金来资助学生,给学生提供助学金。但是我们所做的有一点不同,当数据放到 Arweave 网络中,你需要为数据的存储支付 200 年的存储费用。听起来很昂贵,但实际上在 Arweave 上存储是十分便宜的,每 MB 的数据费用是 0.5 每分,相比于在以太坊 Solana 以及 NEAR,以及任何其他公链上存储,都便宜得多。

你为 200 年的数据存储付费,但是后续随着存储的成本下降,时间会不断延长。只要存储成本能在一年内下降到超过 0.5% 的话,实际上你在每年年底的时候会发现存储余额比在年初时还要更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制造可持续的存储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持续存在数千年,只要存储成本下降速度保持在 0.5% 以上。而当前下降速率约是 10%-30%,所以我们允许的误差、容错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当前下降的速率似乎还有增无减,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存储方式,可以以可持续的方式存储数千年。

2018 年正式推出 Arweave 存储系统,自此之后,它一直呈指数级增长,听起来是非常棒的。现在在 Arweare 的底层之上,又创造了另外一层,叫做 Permaweb(永久网络),它存储在系统中的所有数据想法就是想要做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知识图谱,支持的网络可以链到其他的网站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确保数据不仅仅是存储在某一个服务器上,相反希望它能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许多服务器上有副本的存储,从而使得它不会消失。也就是说,我们想做的是中性的知识存储层。而同时,核实某些信息片段被添加到永久的网络中。比如说当你查看一条具体数据交易信息时,你就会判断说这是 2018 年发布的信息,自此之后就没有发生变故。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回到 2118 年,回顾过去一百年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已经经过验证,它是否有更改具体都在链上有非常明确的信息和记录。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默认知识库,而且也相当于是你向未来的人发送了有用的信息。我希望世界记住这个事情,所以我把这些信息放在了链上,是对子孙后代的信号。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项目,哪怕说你是作为原始信息的上传人,你之后不能撤销你上传的信息。

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数据存储在 Arweave 上,数据就变成无所有者的数据,相当于属于集体的。在上传数据之时,你已经提前有预留的资金用于存储该部分的信息,没有任何人可以更改它,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删除它,只要它放到链上,发布之后就无法更改,无法删除,它永远保持中立。相当于是你将其应用到 Web 应用程序本身,大家都知道,Web 应用程序只是对 HTML、CSS、JavaScript、Arweave 之间可以有交互和通信,可以通过 Graph QL 进行对话的数据库。

所以,通过这样的考量会发现基于 Arweave 上构建的应用程序本身也变得无所有者,这点非常有意思。比如说照片里展示的是 Arweave 的维基,相当于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永久网络,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任何不同的 Arweave 网关链到维基页面上,不管是你从哪里去访问,最终所获得的用户界面呈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还是应用的开发者,一旦应用以及相关信息发布了之后,开发者、提供者就没有办法对它有任何控制权、优先控制权,因为系统治理的方式已经内含在代码中,而且代码是不可篡改的。所以说,社区本身对它拥有所有权。

这是一种在 Web2 中完全无法实现的方式,在 Web 中总有人控制服务器,而且服务器上发生的事情最终会传导到应用程序端。在 Web2 中,你永远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用户的权利不受服务器控制者的影响。但是在 Permaweb 永久网络中,情况截然不同,在 Arweave 上发布的应用程序一旦发布后就变得无所有者。

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当前的 Argora,Argora 是社交媒体网络,它拥有非常好的语音保护的权利,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将信息写入 Argora,那么明天没有任何个人或者公司会阻止你、影响到你将信息写入到系统的能力,只要你能够支付代币,也就是说你要将信息 / 语音写入到网络的话需要付费,只要你保持付费,就没有任何的个人或公司会阻止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应用程序,比如说 Private mail 保证了消费者的可靠性、完整性,比如 Weave mail(音)这个应用是之前和 Arweave 核心开发一道开发的版本,2018 年开发的,但是那个版本做得非常糟糕。推出了新的版本,但并非意味着新版本取代了旧版本,如果你想用旧版本的话,当然也可以用。也就是说,在 Private Mail 上的应用程序也是无所有者的,一旦发布之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撤销它们。你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发者可以基于之前的版本开发新的版本,但是你却可以选择不切换到新的版本。比如说和 Web2 相比,如果你使用某个电子邮箱的服务,你不知道十年后这个电子邮箱服务公司会执行怎样的隐私政策,只能说抱着希望这个公司政策不会变得太糟糕。

比如说在 media 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博客、平台,最开始的时候说一切都是免费和开放的,但是后来它们决定付费,并且在内容付费过程中会从中牟利。人们可以说我不满意,但是却别无选择。但是在 Arweave 的永久网络上,如果说你不喜欢新的版本,可以拒绝更新,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你使用新版本。相当于在区块链上我明天可以创建一个新版本的比特币网络,再新铸造 100 万个 Token,但是用户不会使用它。在区块链网络上与分叉链想法是类似的,可以在 Arweave 上做任何应用的新版本,也可以在那里面注入价值,但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到底使用新版本还是旧版本。

此外,Permaweb 所做的是将代码和基础设施以及潜在的变现是分离的,因为开发者必须要付费才能存储代码,虽然说存储是非常便宜对于代码来说这些包本身也不是很大,另外存储的费用大概是 1 兆或 2 兆只需要 0.5 分。基础设施相当于是用户将应用调回的网关,可以想象一下,用网关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它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而且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收费模式,比如说先免费后付费的模式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基础设施的变现部分,现在已经变成模块化,而且由用户所决定。同时,你也可以用免费的网关,这个免费网关非常好,可以通过网关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内容。

所以,应用在不同网关之间变得可以迁移,而基础设施的变现就成为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开发者解决的问题。对于开发者来说,如果你只是喜欢开发代码,开发之后发布在那里,你只是在发布的时候支付一次,之后你就不用再考虑它了,因为 Arweave 不会停止工作,始终会保持正常运行。Arweave 就在刚刚发布的前 6 天中断了 14 分钟,至此之后从未中断过,到现在为止已经顺利运行了四年半的时间,而且基于 Arweave 开发的应用也继承了这样的活性,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出现故障,这听起来非常不错。

变现部分听起来也非常有意思,不仅仅基础设施的变现,同时你也可以对应用内的资产进行变现或者货币化。通过永久网络可以对交易进行标记,每一个 Arweave 交易都有与之关联的任意交易的 TX,所以你可以做,在交易中添加标签。可以在标签里说这是一个 NFT,我在 NFT 合约中创建了资产,这就是所谓的原子性资产,因为标识符不仅仅是指向数据或者与之相关的元数据。我在某个时间点上用这些标签,给它标记,同时这种标识符也表明目前这个合约是属于你的,你甚至可以用 HTTP 请求将这样的信息返回给你。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增强 Arweave 网络。

但是总体上,它的意思是你可以直接变现网络上的资产,而且这样的变现方式是内置的。比如说 Arweave.Dapp,可以允许你做任何网关,就相当于是 Reddit 一样的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就可以发送一个状态,跟你的朋友说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然后可以通过用户界面销售那些数据和内容。当人们在点赞的时候,他们用的是 Arweave 网络上的标记协议,相当于是参与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相当于你给你的朋友展示说我正在阅读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同时也可以看一下你的朋友正在追踪什么,你可以追踪他们贴上标记的内容。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代币做激励,而且代币不仅仅是提供给那些最初上传内容的人,也可以做利润的分成。

在下面有可交易的 TX 交易教程,橙色部分意味着有些代币是可以购买的,可以在永久网络上购买该数据的一部分,只要是可以销售的就可以购买。一旦你对它进行标记,奖励就会被分配给资产所有者。可以通过任何收入方式来获得收入,想象一下,如果基于 Arweave 上做 YouTube,或者其他的视频分发网站,可以通过广告的方式,将广告的奖励分配给内容所有者,并且还可以对于这些所有权和收益权进行交易。

比如说可以在视频共享网站上发布一个长视频,比如说一个小时,预计在三年的时间里将会从这个视频里的广告获得某一些收益,你可以决定提前将这部分收益进行变现。比如说将潜在的 20% 打包成可以销售的资产卖给其他人,其他人可以以一定的价格去购买 20% 的收益权。通过这样的方式代表对未来版式的变现,网络上所有东西都可以进行代币化。比如说你可以在上面做一些基于算法的基金,说我们想要买你非常火爆的视频潜在收入权益,或者对于博文等任何事情感兴趣,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其变现,这些长期缓慢的实现收入流可以在当前对它进行变现,这点非常有意思。

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这就是我对于 Arweave 协议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对 Arweave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我们的网站,也可以参与到开发者 Discord 平台。

《元宇宙与数字产权》——Animoca Brands 联合创办人兼执行主席、Outblaze 创办人兼行政总裁萧逸

大家好!我是萧逸,是 Animoca Brands 的创始人,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元宇宙以及数字产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游戏领域对未来的意义。

首先向大家分享一下市场现状。在过去 6 个月左右的时间,区块链领域的大部分人都进入到 Web3 领域,尤其是跟区块链游戏相关的领域,很多投资者在不断支持这个市场,即便外部经济在不断放缓,但是在下一代迭代当中,这些投资人都在支持 Web3 下一代技术发展。

总体来看投资领域,尤其是在区块链方面的投资,会发现像 NFT、游戏相关的领域在过去一段时间获得了大部分融资。包括 2022 年 8 月份时,大部分资金都进入到了跟 NFT、游戏相关的项目当中。

之所以这一领域受到这么多投资,就在于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战场」。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即便有这么多人在战场当中不断拔得头筹,但是可以看到大部分互联网事件都是 base 在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一点是亚洲的渗透率低于 70%,也就是说在亚洲地区拥有非常广阔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亚洲一些国家(像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在 Web3 领域有这么多创新。

过去常常被忽视的市场不断在 Web3 及网络发展方面逐步替代传统竞争者。在美国和亚洲观察到一个现象,互联网上的活动非常活跃,比如说每个用户每天在互联网上所花的时间大概是 9-10 小时,非常非常多。而且全世界的游戏用户已经超过了 30 亿左右,恰好大部分人在亚洲。这样的「战场」真的夺得了我们的注意力,在「战场」中所花的时间关注点在于要不断争夺特殊的资源。我们花很多时间作 INS、Facebook 或者游戏上,而且能够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源,而且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也就是数据。

在数据角度,不仅是线上的资源,元宇宙的资源,还包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资源。然而,现在这些最具有价值的资源都被平台所攫取,无论是 Facebook、Google 还是亚马逊,或是其他的独角兽公司,它们夺走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

可能你说我每天只花半小时进行娱乐或者是游戏,但如果每天在平台上花 9-10 小时,这还只是娱乐吗?还是说我们是在为平台「工作」,只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在上面花的时间全都是免费的,心甘情愿把数据和时间交给平台,因为他们会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好处和服务。但事实上,平台从中获取的收益是远远超过我们的,因为所有的数据、信息最后都成为了知识。

其实人类一直都在这么做,从所收集的数据当中不断形成知识,只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像 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像 Facebook 这样的平台能够真正提取大量数据的价值,从数十亿用户的广告、数据中获得非常海量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正在被平台进行「数字殖民」。

现在世界似乎就是以这样的结构进行构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处于一种「封建制度」当中,它是由数字平台所建立的「封建制度」,无论背后是苹果、Google、Facebook 还是其他企业。你是否真正拥有了 APP 的使用权呢?你是需要平台许可的,你是需要 INS 或者 Facebook 的许可。你 INS 上的账户是真的属于你的吗?还是属于平台的呢?事实是平台可以随时把你的账户取消掉。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自己的数字身份非常依赖,对线上所发生的一切非常依赖,以至于我们无法真正控制它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而真正能够控制它的在于背后的平台。

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将会愈演愈烈,不仅仅是一种财富分布的不平等,而是一种数据访问的不平等。如果我拥有数据的访问权并从中挖掘价值,那么我就拥有特权;如果我没有这一权利,或者说我不上线的话,我就无法从中获益。这就是我们认为区块链和数字产权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

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是在整个框架之外,数据曾经是属于中央平台控制的私人物品,平台是能够决定将数据变为一种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可以通过数字产权创造新的业务和新的体验,是完全基于公共市场、公共社区的共识之上,而不是单一控制在大企业的手中。

换句话说,它不仅仅是由一家公司管理层、股东来控制的,而是可以由社区来控制的,由区块链来控制的。本身内容自己成为不可替代代币的时候,整个社区可以控制它们,因为它本身就形成了平台,它就是资产。

让我来解释一下背后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可以对汽车拥有去中心化的产权,在物理世界当中是用财产的形式来体现,比如说会有 Uber、滴滴之类的共享平台,或者是新加坡的 Grab,或者像洗车的公司、制造婴儿座椅的人等等。可以发现这会创造出新的商机,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所有权。无论是你拥有的汽车,还是智能手机,或者你拥有的房产等等。

比如说你之所以能够拥有智能手机,背后会有耳机的公司。为你智能手机的耳机制造商,不需要向 Google、苹果、华为、联想任何一个公司获得生产耳机的许可,它的所有者是拥有真正手机的所有者,所以智能手机的价值使用性也在不断提升,并且资产所有权背后的所有服务也在不断演变。服务于提供商,能够真正地造福于很多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这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效用。在数据资产出现之前这是不可实现的。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现在能够拥有去中心化的所有权,有了去中心化所有权之后,就能够获得数据的互操作性。比如说你最喜欢的游戏,能把你最喜欢游戏中的工具从这个游戏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当中。

一个游戏当中的资产能够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当中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重点不在于它必须要来自原始的创建者来定义自己的所有权,而在于我们在网络世界当中应该拥有在物理世界所看到的那样能够决定是谁来创建新的服务,当然这取决于适应性和创造力。

比如说婴儿座椅制造商不需要福特汽车的许可再去生产和制造婴儿座椅,就可以拥有生产制造婴儿座椅的自由权。同样地,如果说我非常喜欢游戏当中的皮肤或者资产,我自己就能够拥有自由权把它转移到另外的游戏当中,这是我们自己的自由权,是所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结果。我相信,这种自由构建的能力只有当去中心化所有权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实现,点对点的所有权经济学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

我觉得游戏之所以会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游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数字所有权的重要切入点,因为我们在游戏中所花的所有时间都成为资产了,它是否具有游戏之外的使用性不是由游戏开发者决定的,是由整个社群来决定的但是也有人会批评,像区块链、Web3、游戏,听上去好像非常原始,几年前好像是这样的,但现在游戏质量大大提高了。可以看到像 Phantom Galaxy 之类游戏在区块链当中的呈现得到进一步提升,真实感非常强,而且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强大的乐趣,感受到你体验数字资产的乐趣,或者说拥有实际游戏所有权的乐趣。

当然,也有类似 Life Beyond 这种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可以看到这些游戏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质量跟几年前的区块链游戏相比有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有一些社区建设平台,类似 Roblox 和 Minecraft,就是 Sandbox,,它构建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可以像在 Minecraft 中一样构建自己的社区,唯一的不同在于你有了自己的所有权,无论是社群或者任何你想要构建的世界当中,我们在 Sandbox 中所构建的事件都是属于你的,你有能力进行多游戏、多平台的转移。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拥有它,所以你不会失去它。这种所有权能够让你拥有控制它的权利,无论背后的游戏开发者到底要做什么,你永远会拥有数字自由控制权。

这意味着第三方也有可能进入到在所有权之上构建新的结果,我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但确实如今人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可以进行资产租赁,或者为去中心化所有权进行自由市场的竞争或交易,永远会有第三方的参与。当然,可以看到背后数据的知识产权 IP 等将会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是非常相似的。比如说 IP 知识产权保护做得非常不好的一些国家,可以跟那些 IP 保护做的比较好的国家进行比较。会发现后者的 GDP 可能会更强劲一些,尤其是在我们所在的亚洲,如果能够真正保障知识产权,很显然可以看到国家 GDP 的增长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同样,这对于数字空间,以及未来数字空间的运营也有着非常好的保护。

我们可以拥有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或者说可以通过数字资产的所有权来自由做决策,包括在游戏方面达成社区共识等等,这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具有力量的一件事情。可以把元宇宙当做国民经济的构建,或者是国家虚拟经济的构建,可以在元宇宙上不断构建虚拟的国家或经济,可以用 Sandbox 的方式来构建国家。在元宇宙上,可以拥有实际数字的所有权。

我觉得其中让我非常振奋的一点是在 Web3 未来前景当中,这些传统平台过去是由企业所有的,现在已经成为社区所有,这不仅仅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结果,而且能创建更加开放公平的基础设施,并进一步创造出更加开放、公平、安全的互联网,因为这样的平台不再由一家公司所有,你必须要建立某种程度上的共识,或者对于网络创造高维度的责任感。如果我们停止使用这些 Web2 平台,那么它们还有价值吗?没有任何价值,因为我们才是价值的输入者,我们要在这方面拥有自己的发言权。

如果社区拥有治理权、话语权的话,能够创造一些由利益相关者而非股东相关者所驱动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首要目的并非营利,而是致力于为社区服务。我认为这才是 Web3 的未来,我们希望 Web3 可以构建更加开放、公平、包容的互联网。

谢谢大家!

圆桌论坛:《Web3,去中心化身份、数据网络与非金融应用》

嘉宾:EthSign 首席执行官 闫欣

RSS3 创始人 Joshua

UniPass 创始人 知县

Mask Network 首席执行官 Suji Yan

Relation Labs 创始人 Jessica C

 

闫欣(主持人):各位观众好!欢迎大家来到第八届万向峰会分论坛。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Web3:去中心化身份、数据网络和非金融应用」,我是本场讨论的主持人闫欣,我也是 EthSign 的 Co-founder 和 CEO。今天有幸请到了其他几位在 Web3 行业里非常活跃的建设者,请大家依次进行自我介绍,从 Joshua 开始。

 

Joshua:我是 RSS3 的 Joshua。RSS3 是一个专注于信息流的 Web3 世界中的信息分发协议。我们确保不管一则信息在 Web3 世界里是从哪里、以哪种方式创造的,它都可以被所需要的开发者、用户很轻易或者很标准化、格式化地直接获取到。不管你是在 NEAR 上写文章,或者是在 Lens 上发表内容,在以太坊上有某些 NFT 交互,或者参加某些链上活动,我们都确保一个客户端,比如说 Mask 这种结构性客户端能够很轻易地拿到自己的信息。这是我们做的事情。

 

闫欣(主持人):谢谢,下一个知县。

 

知县:大家好我是 UniPass 的创始人知县,我们的产品 UniPass 是低门槛的 Web3 账户,可以让用户不用理解什么是助记词,什么是私钥,甚至不用管什么是 Gas,只需要会用邮箱就可以得到一个 Web3 账户。注册的时候用邮箱 + 密码 + 验证码这些大家熟悉的东西来创建账户就好了。如果在新设备上没有原来的设备授权,也忘记密码的话,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恢复。这种方式可以在新设备上登录到你原来的账户里,这样即便你的密钥丢了,你也不会丢失你的 Web3 账户,上面绑定的所有身份、资产都不会变化,这是我们的基本能力。

谢谢大家!

 

Suji Yan:大家好!我是 Mask Network 创始人 Suji Yan。我们从 2017 年就开始做 Web3 的社交网络,做得比较早。Mask Network 主要在做 Web2 社交和 Web3 社交之间的巨大中间件和桥梁。我们都知道,不管是 Twitter 还是 Facebook,还是其他的社交网络,都有很多问题。其实它们也想进入 Web3,但是由于监管各种原因很难进入 Web3。我们一方面在这上面进行大量的中间件建设,从 DID 到数据到社交图谱的分发。另外一方面,构建了 Mask Network 入口,自己变成了 Mask Network DAO 之后,利用自己的资源跟优势,孵化投资了一些团队,希望能整合进现有的 Web2 和 Web3 之中。

可能以后我和主持人聊天的时候直接说我们签个合同,就在 Twitter 私信里就把合同签了。签完之后我还要公布一下说我们签了合同,就可以通过 RSS3 公布一下。实际上就打穿了这两个世界。我们其实也是从 2017 年开始做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很高兴看到整个 DID、Web3、Social 的同志越来越多了。

 

闫欣(主持人):下一位 Jessica。

 

Jessica C:大家好我是 Jessica,是 Relation Labs 的创始人。Relation Labs 想做多链 Web3 Social Graph 的数据价值探索者。我们认为 Web3 本质上是平行的虚拟社会,一切的活动其实都跟人所产生的数据有关。现在链上已经有很多交易数据了,而且因为现在 Web3 Social 的兴起,所以正在产生更多维度非金融方向的数据。

我们希望通过社交工具、游戏化操作、NFT、代币的激励方式,能够让人们产生更多维的数据,一起共建 Web3 的社交图谱。这也将是对链上加密数据的良好补充,能够产生更丰富的用户画像,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用例。比如说推荐、信息系统、营销、KYC2.0 等等。

既然这涉及到人的画像和数据,人们肯定不希望过于公开,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隐私控制、可编程呈现管理,让用户能够管理他们私有空间内的数据。将来也可以通过数据授权协议让用户将私有数据变现,进一步赋予 Web3 数据生产者相应的权利和利益。我们正在建立的就是开放的、多链的社交基础设施,包括能够实现多链用户具有互操作性的统一身份认证,以及用 RDF 规范建立关系链及数据,以及索引和查询。

希望通过 Relation 技术解决方案和社区一起自下而上地建立社交图谱,从而推动下一代数据经济的基础。

 

闫欣(主持人):谢谢 Jessica。

我再补充一下 EthSign 在做什么,EthSign 在所有的以太坊,以及 EVM 兼容的区块链上构建非金融应用。确实现在大家都在做很多链上分析,大家觉得太多数据都是跟交易有关系的,但是谈及非金融交易比较少,主要是因为非金融应用太少了。我们从做电子签名开始,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用自己的私钥对任何自己同意的文件进行签名,把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可视化签名、协议都存在去中心化存储的网络里。今年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做些场景,会从所有权登记开始,推出更多新的场景。主要是希望能够把人跟人之间的互相承诺以更好的方式记录在链上,也更多引入智能合约去执行大家的承诺。

感谢万向邀请我们这些 Web3 活跃的 Builder.Web3 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但去年年末才被 VC 讲起来,现在大家讲得越来越多了。Web3 概念也非常广泛,它其实包括了加密、区块链、去中心化这些概念。我很想和各位聊一个话题,你觉得在现在这个阶段,什么是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可以先从 Joshua 开始,因为 RSS3 做了非常多不同的产品,也做了非常多跟用户、跟数据有关系的事情,你们应该是最了解用户以及链上数据情况的。

 

Joshua:如果咱们比较泛地讲社交、内容或者相关的东西,或者说非金融用例,我们得从社会层面、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讲,目前很难清晰地解释 Web3 技术能为他们带来怎样的附加价值,尤其当多数用户仍然相对来说较为短视。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抗审查等特性对于开发者、Web3 从业者、核心用户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普通用户第一反应还是在意这个东西是不是更好玩了,这个东西是不是帮我赚到更多钱了,这是他们比较关心的一些事情。目前来讲,我没有见到哪种方式能够特别明显地把一大堆用户吸引过来.

第二类是在 Web3 世界里所有用户加起来所创造出的非金融性数据仍然是非常少的,比如说 RSS3 做很多信息数据分发,知道 98%99% 的信息或者数据产生都是交易附带的数据或者信息,可能有非常少比例的是内容信息。但由于本身 Web3 里有激励的存在,使得大量内容也是为了激励而做出来的,使得本身的内容性价值降低。

以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两类瓶颈。

 

闫欣(主持人):你指的瓶颈是说现在太多的数据都是单纯围绕交易,而且用户使用 Web3 的倾向也大都是为了投机。

 

Joshua:这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但实际瓶颈是我们在链上,或者在 Web3 去中心化世界里产生的有效可消费性内容太少了。因为 Web3 这部分数据的诞生跟 Web1 有比较大的差别,信息分发的方式跟基本渠道是在几乎已经建立或者人们已经发现这些东西的情况下。如果回去看一下 Web1 的时候,最开始网页很少,只能有黄页,有列表。后来数据多了一些,就有了简单的搜索。当数据可以变化了,有 RSS3 做数据追踪,之后还有可能出现推荐之类的产品和功能。

其实,Web3 数据对消费性内容来说还处于非常初级阶段,它的内容非常非常少,可能一个列表差不多。现在的搜索非常初级,订阅、动态之类的东西 RSS3 已经做得最好的了,但受制于内容本身的质量跟数量,我们也遇到了瓶颈。如果现在有 10 个、20 个 Lens 的话,那可能这个行业里能做出来的东西会很多。

 

闫欣(主持人):谢谢,下一个是知县,大家做的项目在 Web2 和 Web3 之间都发挥着非常明确的桥梁作用。请知县多介绍一下你们项目的桥梁作用。

 

知县:我们这个桥梁「没有」Suji 的 Mask Network 那么主干,我们比他们更为前端,主要想让大家能先进入 Web3。我很同意 Joshua 的观点,现在很多场景都是偏金融属性的。我们希望能有 2-30 个多样化的场景,像现在使用的 Web2 一样,让用户可以进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东西。

大家并非不想加入 Web3 的内容创造,但现在的门槛确实非常高,要走的流程很长,要学的东西很多。比如虽然我们已经很熟悉什么是公私钥了,但对普通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需要保管的密码。有人会觉得 MetaMask 的私钥丢了,但是我当时设了 MetaMask 的密码,那个密码我还记得,这个会影响我的账户吗?普通用户是分不清这些东西的。这些高门槛导致进入 Web3 的用户要么水平很高,要么是目的性很强,所以大家很难做特别丰富多彩的场景。

我个人认为场景是第一重要的,用户入口的门槛是第二重要的,这两方面某种程度上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当场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被底层基础设施的能力所限制。我经常举的例子是移动互联网早期,其实我们现在所习惯的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在 2G、2.5G 时代,移动互联网已初具雏形,只不过当时的用户使用体验不太好。

如果大家记得当年的全键盘智能手机,例如诺基亚、Windows Phone,就会发现它们把 PC 互联网的东西直接缩小到手机上,用起来非常难受,上网的时候还需要通过上下左右键去控制一个箭头去点。另外由于网速缓慢,移动流量昂贵,大家其实是没有办法在上面做什么丰富多彩的事情。所以当时的场景非常有限,只有类似短信的聊天场景,有点像现在。

但从 2007 年开始,iPhone 出来以后,范式发生了变化,用户交互门槛大大降低,以前很多不会用手机的人其实是因为不会用键盘打字,后面有了触屏手机以后可以手写,甚至后面可以发语音转换。这些门槛的降低,让很多人进来。包括抖音现在这么多 up 主、创作者,他们未必在那个年代能够做什么事情,但现在有摄像头,也不需要特别高的技术能力来做剪辑,所以他们也能创造很多内容。

我们自己的使命是要把门槛降到不是只有靠金融才能吸引进用户来的水平,剩下的就靠各位上面的场景方们。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吸引人的场景,一起把更多的用户吸引进来。

 

Suji Yan:因为今天讲的都是 DID 跟社交,我之前举的例子是 DeFi、元宇宙,因为元宇宙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是个独立的 Network Day,DeFi 是元宇宙的「财政部」,NFT 就是元宇宙的「宣传部」跟「统战部」。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意见和观点,大家需要在巨大的公民广场上进行交易。

很可惜的是在过去的 Web2 里,大家会突然发现某一派的领袖账号没有了,甚至自己的账号也没了。看到这么多问题之后,我们看到 Web3 是希望,从 ID 开始,你可以有 Web2 的 ID,它可以随时没了,但是你 Web3 ID 的备份还在。你 Web2 账号没了之后,你的社交图谱可以通过 Mask 备份到很多地方去,你可以再通过很多很多协议把它取回来,这样你的朋友就不会找不到你。订阅关系协调可以去中心,不用绑定在一个平台里。比如说有 8000 万的粉丝,就可以把它导出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行业现状是有很多新的 SocialFi 项目出现。SocialFi 这个词也是我们去年自己定义的。我们认为行业现状是,有 15 万用户在 20 个项目里薅羊毛。一共就 15 万人,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 10 万人,其实都是同一批区块链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基础设施没准备好,对于用户心态的激励也是有问题的。

另外一个行业的现状是有 20 个协议在用 10 个 DID,这 10 个 DID 还是互相不兼容的,但是这 10 个 DID 影响力加起来都不如 Twitter 登录或者 Facebook 登录的万分之一,这也是很悲惨的现状。所以后面我们就自己孵化了完全开源的项目,Next.ID。虽然不同项目做的 DID 不兼容,但我们可以把它连接起来。社交关系,Web2 身份与 Web3 身份的关联也可以连接起来。

像刚刚说的,最终的目的是整个以亿为级别的用户群体,在几个基础设施的改善之后可以随时进 Web3,他觉得 Web2 挺好的可以回到 Web2,中间可能又要回到 Web3 去把自己 Web2 的资产数据打包要搬走。所以其实是很自由的状态,就像今天用手机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区分这到底是移动互联网,还是 Web1,还是最古老的邮件,反正好用就用,不好用就可以回到最原始状态发短信。

我个人认为 Web2 的社交网络和 Web2 大的基础设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会变成类似于「水电煤」这样的基础设施。它其实也是垄断的,但是它的危害性会比今天小很多。

闫欣(主持人):我还想问个问题,你刚才提到了,比如说 15 个项目用了 10 个 DID,比如说 DID 也好,或者链上信息传输,基于私钥的 E-mail,或者说发即时通信也好,像这类应用要特别强的网络效应,但现在这类项目又特别多。说实话,这类项目可能门槛也不是很高,就做了特别多,导致没有一家能够统治市场。

你觉得这些项目要走向市场,他们想自己成为行业的标准,你觉得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Suji Yan:两个点,一个是在做方案原生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去中心化的初心,因为可能会有一条快速的捷径,比如说 Etherscan 其实做了。如果创业项目真的是重新做 DID 的话,就要保持初心。Web3 用户增长是「L 型」曲线,跟传统互联网的「双 S 型」曲线是完全不一样的。什么叫「L 型」曲线呢?一开始大家根本没有人理它,因为它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很卡、很慢,但是到了一个转折点后,大家会发现在一些特殊场景上,因为过去的方案存在监管,存在数据的问题,可能去中心化的方案是最好的。比如说现在大家会认为 DeFi 方案其实没有办法在传统世界去实现的。2017 年到 2018 年以及 2020 年到 2021 年,以太坊和 EVM 链呈现出了两个「L 型」曲线。

这在传统 Web2 发生过,在 WhatsApp 被收购之后,Telegram 的增长是「L 型」曲线,但是 Telegram 证明了他自己或者他的团队在那个时代是相对比较中立的团队,能够顶住这个压力。那我觉得 Web3 的 Social 或者 DID 的创始人也要证明「练内功」。

第二个点,我们很早就捐了一些 Web2、Web2.5 的基础设施,比如说 Mask 基金会一直在捐 Mastodon 长毛象。Mastodon 也是最早半去中心化社交网络。我们捐的时候大概是 2017、2018 年,一直捐到 2020 年。特朗普的 Twitter 号被封了之后自己做了 Truth Social,其实就是分叉了 Mastodon 的代码,他觉得挺好的就直接用了。

我相信很有可能出现 Elon Musk 觉得 Twitter 不好用也去分叉一个的情况。这还不够 Web3,还是节点式、联邦式的网络,但它可能离 Web3 要更近一点。要从过去的一系列经验里面学习,然后进行支持,我们也收购了一些 Twitter 第三方客户端,这里面也有一些存量的。

一个是要坚持初心。还有一个是对于圈外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但是他对 Web3 世界有所了解、有所向往,我们要占领他们的心智和入口。可能有一些事情是要长线非营利的角度输出的,这也很重要。包括去教育开发者,做一些黑客松,我们一直在做这些事。

我自己判断三年之内就会在社交领域经历「L 型」的曲线,100 倍的用户增长,可能就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等到那个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支持住增长。

 

闫欣(主持人):请问 Jessica ,你觉得 Web3 的瓶颈和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现在想做 Web3 领域的创业项目,有什么东西是特别需要你来做的吗?

 

Jessica C: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很多点,我们很认同,我们想做的是社区共建,所以现在社区共建已经有了一些成效。大家建立了很多链接,找到了一些兴趣话题和数据。但 Web3 social 的体量还不算大,如刚才 Suji 所说的可能就十多万人,我们仍然需要把网络扩展出去,让更多人进来。也要用有效的方式降低门槛。但是我们需要把整个网络拓展出去,才能给整个社区增加体量。

所以,在 Web3 经济激励之外,也需要一些真实的场景驱动交互,其实需要的是层次更丰富的关系。当有了这种关系之后,是一些更丰富的场景和层次,让用户跟他人有共同的情绪、话题、背景的时候,大家会自然而然发生交互,是一种非经济激励的方式。所以链上社交和现实社交还有一点距离,我们觉得原因有几点:

  • 第一,链上交互都是由于一些经济驱动来引导的,比如只是因为可以薅到羊毛才去关注,可能他并不认识这个人,并不知道关注他要做什么。但我们觉得这种数据不是真实有效的行为,而真正的社交又不仅仅认识或者关注,这些还比较弱的链接。希望在 Web3 能够发生更多的是工作、合作、资格认证、签署了某些方面的合同,这些比较强的链接,能够基于这之上产生更多的洞察链接。
  • 第二,因为 Web3 都是地址,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很难判断对方是人还是 bot。社交本身又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在 Web3 里我跟一个地址去互动,这是比较新鲜但是又比较难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觉得只是链上的地址和数据的话,很难识别真实的用户,识别这些用户之后又想了解用户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到底通常都在 Web3 的什么地方玩耍。希望有更多场景,有真正有意思的事情进来,让用户能够去玩耍,能够产生更多维度的数据。

数据有了之后呢?我们更需要的是用链上原生的方式探索数据可组合性。虽然说 Web3 有可组合性,但可组合性的方式可能是基于链上的地址以及持有的情况,用比较 Web3 Interactive 的方式进行组合,每个应用都部署自己的协议,建立自己的数据模型,产生自己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之间可能不是能够很有效地进行交互和分析。

怎么样让这些数据以某种形式去产生推动的效果,产生规模,这是需要做一些事情的。让数据能够很好地被新进来的 Builder 很好地使用,用数据建立起模型,我们需要更加探索数据的可组合性。

可组合性最好能够以链上原生的方式,也就是刚才 Suji 说的「不忘初心」,能够通过开放的方式找到更好的让数据,为大家所用,让整个社交网络的体量增加。

 

闫欣(主持人):感谢,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会有针对性地请一到两位嘉宾进行回答,争取让大家可以多回答一些问题,多进行一些分享。

下一个问题主要想聊一下链上非金融应用的未来。现在基础设施虽然很不健全,但是已经开始走向非金融应用,可以做的很去中心化,而且用户仍然可以跟 Web2 应用对标、比较。我想问问 Suji 和 Joshua,你们觉得哪些非金融类应用最适合首先去中心化?我觉得它是有两种路径的:

第一种,比如说做一层 Bridge 的角度,或者说像 Mask 在 Twitter 上做的一层插件,这样可以直接利用 Twitter 本身已有的用户群。从 Suji 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他刚才想说的是把之前的应用,把之前的东西变成新一代东西的基础设施。Web1 到 Web2 也是这样,本来大家都在发短信,后来有了流量以后,短信成了新一代东西的基础设施,这是一种方式。

我看美国很多项目直接推倒重做。比如说他们不太喜欢 Web2 的东西,就创建独立的区块链和新的协议去做。你们怎么看这两种路劲?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应用适合用哪种路径?可以从 Suji 开始。

 

Suji Yan:如果我们认为元宇宙社会、Web3 网络社会的初始形态是独立网络的诞生的话,那它跟过去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改革和进步会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近代资本主义改革,就两条路。一条是直接去往美国、北美。另外一条路解放城市里的人以及庄园。其实这两条路径是同时发生的。

其实一开始去北美建立十三州的也是具有开拓精神的欧洲人。今天可能说 Web2 的环境差,可能有一堆 Web2 的人,原来的说法是出海到了元宇宙,还有一堆是在这里坚守做桥梁。到底最后北美十三州会跟我们闹掰,还是说一直长期保持这个关系,最后把原来旧有的欧洲社会进行革新呢?我觉得这需要看历史的进程,个人努力基本在里面没有太大的变化。

现在看历史进程可能是两边联合起来,把旧的力量慢慢消灭掉,或者慢慢让它对于这个事情的威胁减少。不管是从 Twitter 的 Bluesky 计划,或者 Elon Musk 要收购 Twitter,还是说 Facebook、INS 一开始要做 Libra,之后又支持主流公链跟 Layer 2。

很有可能新大陆、星级元宇宙的「逃难者」/「改革者」积攒了一波力量之后直接回到原来的欧洲大陆,把它推平了,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希望它不要形成分链,如果形成分链是比较灰暗的情况,实际上就这两波人群分裂了。

由于 Web3 太多的金融应用有分裂的风险,很多非常支持开源,非常支持数据隐私的普通人,或者是一些其他行业的 KOL,你要跟他讲区块链和 Web3 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搞个 NFT 险。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 SocialFi、DID 来弥合这个裂痕,让大家感觉到都是同一个数字社会的数字公民。

另外刚刚闫欣提的几个北美项目做的尝试,我们都一直在跟他们观察合作,包括 Lens 前两天也和我们官宣了一个合作,也和 Joshua 官宣了合作,他们其实挺开放的。不是说他们很想做,而是说每个生态位就只有这么些机会,Lens 也做了,Mask 也做了,RSS3 说也做了,那就做些没人做的东西。未来真正的 Web3 社交可能是多个协议层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用户很自然使用的产品。

 

闫欣(主持人):谢谢,Joshua?

 

Joshua:刚刚谈到哪些东西是最有可能 Web3 先做的,我稍微提两个可能的方向。基本上来说,从业务来讲,离需要具备资产化越近的越可能发生。因为一般来说这些东西最重。哪怕从内容来讲,也是重内容最容易被资产化,轻内容变现各方面能力有限,越重越有可能被 Web3 率先接触。到目前来说,Web3 整体设施虽然有,但没有很好地从效率上优于 Web2,实际情况是从重资产化和去中心化程度上会优于 Web2,那就是离资产化越近的越有可能出现这个事情。

从服务人群上来说,目前服务需求越没有得到满足的人群越容易计算。就像是中国没有过特别明显的信用卡的大量普及,所以移动支付发展非常迅猛。在服务需求最没有得到满足的地方,这件事情可能越容易发生,因为它可能直接原生就是 Web3 的用户。

以典型应用为例,比如前两年出现的 Mirror,它是一个长文写作平台。长文其实是偏重的内容载体。短视频也是,虽然视频短,但其创作过程是比较长的,不像发条 Twitter、发个朋友圈这么简单。

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离资产化或变现越重这类东西越有可能发生,因为目前来说 Web3 强在资产化。像 Suji 说的,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有分裂的情况,尤其在过去,破圈的 Social 类项目其实并不多,Lens 做的很不错的一点是把一大部分人的目光吸引过来,但因为它本来是 Aave 团队做,Aave 团队是 DeFi 起家的,所以没有破圈到是大众能够认知的团队,在 Web3 圈可能很火。不管是应用也好,还是项目方也好,哪怕只是概念,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到 Web3 里能做更多非金融类东西,以至于大家能够更好地关心数据安全、关心隐私、关心去中心化,甚至关心言论自由,合力 build 形成新的世界。当然,我猜想新世界 build 的逻辑可能偏向于先把重东西 build 出来,单纯内容来说,短内容的盈利最简单,最明显的方式在 Web1 和 Web2 里面体现出来是关注度盈利,可以理解关注度盈利 Web 已经做得很好了。

可以看到,它在粉丝经济链这件事情上做的没有那么好,毕竟它的资产化是有限的,它的资产化仍然是绑在平台上的,而 Web3 的资产化方式不是绑定在平台上的。这种情况下,这类型的东西先爆发,因为它能够产生的差别会更大一点。

 

闫欣(主持人):非常清楚,感谢!

下面谈谈去中心化身份。DID 范畴非常广,各种各样项目都说自己是做 DID 的,做域名的,做 KYC 的,做登录的,做什么都有。我觉得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就像我们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两件事。

  • 第一,我在什么组织里承担什么角色,能够帮别人很好地定位你,也对你有基本的认识。
  • 第二,你过去干过什么?从链上的角度讲,看这两个事儿,比如说你现在在什么组织承担什么角色呢?可以看你的 NFT Collection,可以看你有多少 POAP,可以看你有多少 Galaxy OAT,也可以看你 ENS 的 Subdomain,也可以看你的 RSS3 页面,有一个 Web3 的通行证,可以聚合你现有的 NFT。

第二是你去做什么,比如说有很多项目对过去的交易做评分,比如说 arcx 做的 DeFi 通行证,它能够对你过去做了多少交互,或者说赚钱效应怎么样给出相应评价。这两种都是非常站得住和有前景的赛道。

今天 Panel 里有两位,Mask 最近在孵化新的协议 Next.ID 以及 UniPass。两位可以谈谈你们的看法,或者你们在做的事,或者你们有什么新的比较有意思的功能。从知县开始。

 

知县:我觉得最重要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是要证明线上虚拟的东西是「你」。所谓的「你」,我可能一说大家就觉得不要跟真实身份对起来。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你」是别人对你实体的认知连贯性。什么意思呢?我认识你,我知道你不会突然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说突然跑过来找我借钱,这大概率不是你干的,可能你被盗号了,这是实体认知连贯性出现了异常,你可能就会判断这个人不是这个人。这个感觉是我们现在觉得非常重要的。

像刚才闫欣说的赛道都是属于 DID 的应用层,能够用来做什么,你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或者证明自己曾经有哪些经历。但是我们现在更关注的还是如何保证这个东西不被别人拿走,不被「夺舍」。我经常举的例子是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丢了一串密码,你的家别人就可以随便进,你的车别人也可以随便开,甚至别人都区分不出来是不是你在做这件事情。

大家都说 ENS 是自己的 DID,如果我把我的私钥在 Twitter 上面发布,大家都知道这个私钥,那你就可以拿着这个私钥到各种平台软件上找别人借钱,反正顶着「zhixian.eth」的名号,也可以拿他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让别人对这个 ID 的认知产生混乱,没有任何一致性,因为谁都可以操作他。

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做的是 DID 赛道下层的基础设施,目标就是支撑上层,为像 Next.ID,像 RSS3 等等所有这些上层的能把大家身份聚合起来的东西做支持。让用户一方面更容易进入 Web3,另一方面是安全上可以让用户尽量减少 Web3 账户被泄露,泄露了还可以挽回。我们现在做的是这些事情,偏底层的方向。

 

闫欣(主持人):谢谢,Suji 能不能跟我们讲讲 Next.ID 有什么新的功能?

 

Suji Yan:大家在某些时候希望自己线上的身份统一,某些时候又不希望。哪些时候希望呢?你不能说我是 Vitalik.eth 我就是 Vitalik.eth,要用密码学证明。很可惜,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开源项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把各个链之间,各个 DID 之间,包括 Web2 ID、Web3 ID 之间的绑定给做好,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公布或者不公布,可以选择他一个人同时持有几个身份的不同「面具」,不同社会身份。可以一会儿说我是知县,一会儿说我是 DeFi 上的「巨鲸」,或者我是开发者,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切换。

基本上 Next.ID 是在做这个。一个原因是我们在 Mask 上每天积攒了 5-7 万用户,我个人跟一些基金会捐赠了 DID 项目,通过 Gitcoin ,通过 Grant 的形式、合作的形式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是 15 万用户在 20 个项目里来回跑,大家会说我也是 15 万用户,想把这个事情真的做实。

有点像最早有一个 Web2.5 的产品叫 Keybase。很可惜,它最后被 Zoom 收购了,没有深入到合约层,只是做了比特币跟 PGP、邮箱、Github 的绑定。我们在那里面学了很多东西,并且从十几个 DID 项目里汲取精华,他们做的我们可以不做,把东西全部集合在一起。

最后每个人的社交身份会形成可以带走的「大网」,这里面包括你的 Lens 、ENS、地址等。也可以跟你的 Twitter 绑定,也可以不绑定,这是 Next.ID 的整个故事。最后可能会出现去中心化的推荐算法跟去中心化的分发跟排斥。

虽然内容已经部分去中心化了,通过 IPFS,通过 Arweave,但是分发是完全中心化的,是通过一两个 boco(音)项目直接分发,或者没有分发直接在 Twitter 上分发。其实也不可能有推荐,甚至关于用户之间的关系都是很微弱的,Next.ID 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几个东西是我们关注的。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建造一系列中间件,把 Web2 社交图谱给迁移到 Web3 里去,同时社交图谱也不一定只是我们一家在做,可能是跟很多家进行整合,就像今天以太坊上的金融体系是由好多家 DeFi 协议,甚至跨链,甚至跟其他的 EVM 链、Layer1 一起去承担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很快会到来,是很强的新东西,我们在里面做关键的一环。

 

闫欣(主持人):最后再聊聊链上数据聚合,这是今年比较热的话题。Jessica 和 Joshua 都在这个方向。可以请 Jessica 聊聊,你觉得今年有哪些新的东西?未来有哪些产品规划?

 

Jessica C:我们在这方面也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以更加普适的方式来做链上数据聚合,能够被更多人采用。后来我们想要说用 RDF 的方式是很好的解决方案。RDF 是很好的描述关系型数据的技术规范。怎么描述在链上的关系呢?可以很简单,比如说 Alice 是一个人,或者说 Alice 是以太坊基金会的员工,这都是非常简单的描述方式,它是一条语句,也是一条关系数据,或者把它叫做 Web3 里的 Primitive 也好,都是一种描述的方式,这是比较泛抽象化的方式来描述这种关系。本质是数据模型,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能够把 Web3 里的网络、链接描述出来,并且能够索引出来。

现在我们已经聚合了很多多链用户身份,现在 Relation 网络上大概有 5000 多万条 RDF,能够从中发现一些以前发现不了的东西。而且关系是很多元化的,也会变化,比如说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过一阵子因为我搬去其他国家,这个朋友就渐渐联系很少了。或者说我从学校毕业了,我从公司离职了,这些都会产生变化。很难用标准化角色描述出来,也很难通过 10 个、100 个模板描述出来。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用一种更泛抽象化的方式去进行描述,能够用元数据简单的方式描述出来,这些元数据抽象化之后,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希望进一步探索的东西。

包括在抽象化简单的方式描述元数据,它能够在很多方面更进一步。如果希望在链上做属性的可组合性,比如说我想找一个人,他是一个真人,他还是某一个 DAO 的成员,我就可以用组合的方式把这些属性挑出来,然后就找到了这个人。或者说,我先证明了我是真人,但仅真人这个属性,其实跟世界上任何一个真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我有可以有非常多属性,我把这些集合起来组合起来之后,能够展现一个人的各种方面。

通过 RDF 这种方式,能够非常方便地用机器读取,去处理,在基础之上有非常多技术栈,能够包装它,能够做更多丰富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能够把链上数据聚合起来,产生网络效应,产生一些意义,并且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们的理解,以及未来的产品方向,希望能从更底层的数据挖掘方式,把链上的交易数据以及更多的 Attribute 数据集合起来,一整个给社区回馈价值。

 

闫欣(主持人):谢谢,我知道 RSS3 是协议,上面还做了很多应用,今年有哪些想跟大家分享的?

 

Joshua:去年主要的应用是工程 demo 做的,RSS3 刚出来的时候 Web3 的应用还是挺少的,比如说 Web3 通行证,是行业里第一个 Web3 的轮廓。把 Web3 放在一个页面展现出来,但后面大家创新了很多功能。我们主观上没有意愿把它产品化,本来是希望大家看了以后基于 RSS3 build 的东西,由于它比较早,而且那时候大家没见过这类东西,所以它比想象中工程 Demo 要受欢迎一点。

包括后面 Revery 是同样的逻辑,把链上的信息和动态当成 Social Media 的基础消费性内容是比较少的,以往用户看这个东西只是在 Etherscan 上看一个不太看得懂的东西,可能要到多个链上去看。

今年我们做了比较大的改动,把它移到 RSS3.IO 上了。以往 RSS3.IO 这个主栈只对开发者服务的,当然我们看到这个需求在,虽然我们没打算要在这个领域占据多少的市场份额。但这个东西可能是有一定价值的,所以我们把它引到主页上来了,现在主页是可用的状态。

另外 RSS3 团队做了 crossbell,因为 RSS3 支持的很多东西现在都不支持了。RSS3 支持你在上面直接关注,支持绑定 Twitter,很多事情是不该 RSS3 做的,因为它是内容分发、信息分发的协议。分发的协议跟他是没有关系的,包括 Web3 的分发协议直接分发 Web2 的东西风险很大的,因为 Twitter 不会一直给你开 API,即便你有很多 API 在轮询,但他会有各种方法来限制你,这不是所谓的典型的能获得长远成功的革命方式,所以有了 crossbell,它会帮你把 Web2 的内容「桥」到 Web3 世界里来,它是被编辑过的 EVM 链,它只能做这件事情,你不能发其他的合约在上面。

除此之外,RSS3 发展就是三条主线:

  • 第一条主线,对信息覆盖的范围和解析精准度的提升,这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情。我们去年开始跟很多链合作,跟很多协议合作,今年跟 Lens 和其他项目合作,逐渐增加范畴,同时也希望把这些信息在可读性上、安全性上做得更好。
  • 第二条主线,信息流一个 Feed 其实是属于几乎所有信息分发形态的体验形式,信息流的进化也就是信息分发方式进化,不管是你关注一群人按时间排序的信息流,还是说你去搜索关键词得到的信息流,还是说你通过推荐算法得到信息流,都是一个 Feed,希望在体验形式上做得更多。当然,前提是在做的很好的情况下。 包括 Suji 已经提到了,分发几乎还是很中心化的方式,这个是非常中心化的。
  • 第三条主线,去中心化程度。目前来说,我们并没有开节点给其他人运行,目前它的竞争程度还很高,很难直接把它全部开放出去。但希望至少逐渐有更多的进展出来,包括刚才提到的会不会有去中心化算法,我们也有一个小队在里面做简单的研究。联邦学习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比如我到你家训练模型、训练内容给下一个人,不断这样循环下去。

当然这还比较理论化,可能没有那么成熟,但是我们觉得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在信息解析本身,在信息解析的体验形式,还是在信息分发的去中心化程度上,这三块会是 RSS3 一直以来都会持续去发展的方向。

 

闫欣(主持人):感谢,你们底层、应用和 Demo 都有在做,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吧。

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也非常感谢万向的邀请,希望未来有机会和大家进一步分享和交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炒币网无关。炒币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仅供参阅,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