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绕不过的话题
编辑:小么鸡、Jesse、Crush
主持人:Teddy (Biteye Co-founder), Tracy (Cointelegraph 华语 CEO)
嘉宾:Mo Dong (Celer Network CEO),ZhiXiong Pan (Chainfeeds Founder) , Ishanee Nagpurkar (IOSG Ventures) , James Qu (PlatON_Network CTO)
今天是我们 Biteye 周年庆的第二周活动,主题是《公链的现状和趋势》。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几位重磅嘉宾,包括许多知名项目的创始人,以及一直关注 Layer1 和 Layer2 的研究者和著名投资机构的投资人。
1. 以太坊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James Qu:我认为以太坊上的各种东西是非常公开透明,代码也公开透明,这样才能够让人信任,整个区块链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可信的技术基础设施。只有你足够可信,大家才放心的把资产放上去,各种商务活动才能搬上来,这是我觉得以太坊社区做得好的地方。
Ishanee Nagpurkar :以太坊引入了智能合约的概念,它给区块链带来了实用性。你现在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比较智能的事情,比如借贷、交换 ERC20 代币、铸造 NFT 等等。
这种早期的功能和流动性启动了一种网络效应,是其他区块链都无法与之竞争的。与其他区块链相比,以太坊上的应用也更加成熟。对于项目方来说,在以太坊上更容易进行项目测试,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2. 以太坊合并完成加二层扩容技术,是否能解决以太坊的性能问题?
Mo Dong:如果我们把整个的系统拿出来,拿任何一个这样的 layer2 或者 layer1 的区块链来说,它是不可能承载所有的应用的。但是多链扩容的方向,不管是通过多个 layer1,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 layer2 去扩容生态,这都是必然的发展过程。
但是这个方向来说的话,我们整个区块链本身容量扩充的最终方向一定是通过多链来进行的。不管是有各种各样其它的 layer1 也好,还是 layer2 和 roll up 也好,更多的链和 roll up 只是其中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去建设一些应用,让这些应用能够去利用所有这些链上面的资源,而不是只能用一条链上的资源。如何能够建立一个生态,而不是说单纯的复制上一个公链的玩法到下一个。
如果是这样去单纯的复制的话,扩容的问题实际上是永远不会被解决的,因为每一条单独的链,它的扩容能力都是有上限的,我们没有必要去一遍一遍去重复这样同样的应用和生态。
而是要通过多链交互和跨链的能力,去解决多链不能够很好沟通的问题,去建立一些新的应用的范式和类型。
ZhiXiong Pan :我觉得以太坊如果只是把它当做是现行范式的话,那么它加上再多 layer2 当然都是可行的,是有可能解决相对长期的新问题的。目前有很多团队像 Arbitum、StarkNet 这些 roll up 的 layer 2,其实是可以进一步减少链上成本,扩张以太坊的性能。
但是我觉得以太坊不仅仅只有性能问题,它的账户体系和编程能力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所以 Layer2 不应该只关注 evm 的兼容,未来他们自己开发的东西会让以太坊的扩容能力变得更强。这样会给我们一个思考,其实区块链是不是只能用来做以太坊的这样一件事情?
以太坊范式会不会更新,比如说存储,比如说 zk 技术加持之后,它会不会有隐私或者是更好的这种扩容效果,我觉得这可能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James Qu:性能是需求驱动的,所谓欲壑难填,人类对性能的追求我个人认为是永无止境的。比如人类对移动速度的追求,从自力更生,到借助其他动物,再到利用各种能量,从来不会满足,因为总会在新的维度出现新的需求。
以太坊的性能问题也是相对的,而且是多纬度的。高性能基于时间,能量,空间(存储)以及噪音(网络传输)等多个维度计算,当前技术之下总有一个平衡点的「巡航速度」,达到综合成本最佳。
而且只有那些肯付出相当成本的业务才会到以太坊上,和以太坊的可信品牌力互动。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是没办法满足的。
3. 抛开高性能的叙事,其他公链和以太坊竞争的话,主要依靠的优势和差异性是哪些?
Mo Dong:对于不同链的生态,大家有不一样的理解。没有任何一个区块链单链的解决方案,是完美无瑕的。目前各个区块链玩的都是在以太坊上已经成功运行过的东西,即所谓的承载以太坊需求溢出的玩法。
我们目前看到的多个 layer1 生态,就有点像干细胞分裂出来了很多其它的、类似的,长得差不多的干细胞。有的干细胞可能活得更好一点,有的干细胞可能活得不太行。
我认为在下一波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多地看到区块链和区块链之间上面生态的一些分化,看看能不能存在某种契机,使得这样的分化产生,这是我想到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会催生这些分化?可能并不一定是技术,或者是并不一定是性能有多好,反而可能是一些生态或者是社区上面的建设和形成来催生的,但是也完全有可能是一些技术或者是生态设计上面的不一样导致的。
James Qu:我认为优势有三点,第一是核心社区建设者,第二是耐心付出或者自力更生,第三是鲜活的应用场景,生态造血机能,原生态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实际业务革新。一个可以不断调节自我,持续找到新的生长点的生态才是最具活力的。
优势就是可以不断成长,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有活水滋润的那块沃土。Vision 是种子的壳,基础理论和生态逻辑是其 DNA,嚼碎消化基础理论并演变为生态的演示能力,进一步实用化的工程能力的建设者是种子的培养基。
然后就是宣传造势,制造机遇,也就是那块沃土,做到生态有用户,用户有反馈,反馈有结果。这里反馈可以是时间,脑力,物力等各方面反馈,相当于沃土输出给种子的养分。
相比以太坊,其他公链或多或少都有不足。但是做不了宇宙级生态,行星级生态,可以做原始森林生态,甚至小到一个鱼缸,一个生态植物玻璃球。把治理和繁殖理顺,能不断发展就好。
4. 如何看待最近出现的新公链(Sui,Aptos 等)?他们和之前的公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受到资本的热捧?
ZhiXiong Pan :在过去的四五年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所谓的以太坊的杀手层出不穷。从跨链,性能,共识,或者是更强的虚拟机等各个方面,进行各种各样的扩展,说各种各样的故事,这是一直是资本最热衷的一个话题。
公链的确是一个上限极高的方向,而且现在行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早期的阶段。以太坊的确有很多不成熟的设计,先看为什么有 move 吧!
它就可以解决资源模型的这些问题,然后用来设计资源模型会更好,更适合,因为大家知道区块链更多是用来解决资产的问题,所以它抽象出资产这个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以太坊现在同样还会遇到。
所以以太坊自己也也意识到问题了,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提案不断迭代的,因为它的确是有很多不成熟的设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未来公链依旧会是资本的话题,因为它上限极高,就是一个永续的话题。
然后其实我们如果从过去的 4~5 年来看,以太坊的大的位置还是没有被撼动,因为生态构建它的确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之前几波的公链我们能看到它也没有完全停止更新,比如是像 Cosmos、波卡那个级别的,再早一批的可能的确是有一些已经不怎么更新了。
但比如说 17 年的 Cardano(ADA),他们也还在持续地更新,所以他们之后是不是还有机会,我觉得还是需要些时日才能知道结果的。不过从好的方向来看,因为每个供应链本质上还是一个公共物品,它是开源的方向,所以很有可能会去拓宽整个 web3 的边界。
无论是对区块链的架构,还是架构的执行效率来说,我都觉得能给行业带来新的范式和新的想法。
Mo Dong:Aptos 是把 Facebook 原来的那套东西铲起来,然后移出去,最后做了个新公链,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你现在在随便抓个人来做新公链,实际上来说,是不一定有资本价值在的。为什么会有资本价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Facebook 的那套东西和那波人,实际上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
虽然现在还不能上线,但是它的叙事、资源以及想象力,就是 VC 喜欢的方向和类型,所以就会有非常高的估值。
5. 未来公链发展的新趋势有哪些?
ZhiXiong Pan :我不是开发公链的专家,所以对底层的了解其实没有那么透彻。但是据我观察,在这个行业发展之前,很多公链其实都在往集成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比如以太坊就包含了共识和计算,这两层你可以剥离开来看。但是其它链都是某个方面做得好一点,比如跨链模块、共识以及计算。
但是以太坊也慢慢意识到它本质是包含了很多层级的,对每个层级或许在未来都是可以独立发展的。比如说共识层单独更新,从 PoW 转换成 PoS,这是即将要进行升级的核心所在,那么我就只改共识层。
计算层方面,未来我可以更新以太坊的虚拟机,我把 OP 的一些东西稍加更新,增加一些新的操作,就可能会拓宽以太坊功能上的边界,而这些都是单独在计算层上做的事情。
未来以太坊甚至还可能会独立出数据层这个东西,这一层专门用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用在 Layer2 之类的一些 Roll Up 的场景里面,单独做这一层的数据可用性,这层是有可能让以太坊的现阶段的扩容性能更加一步。
整体来说的话,理解到了每个层级它是可以结构开来独立发展的。
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趋势就是模块化区块链,把区块链的结构拆散,或者说区块链的结构并不往集成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是往集成度减少的方向发展。
James Qu:新趋势很多,比如 DID 合规协议的诞生,拓展传统商务应用,击碎联盟链壁垒,抗量子密码学应用,公链区块链开发框架体系,Secure Smart Contract 开发框架,轻量级短周期公链,子公链等等。
6. 未来公链是否能真的支撑所有的互联网应用?还是有些应用只适合在中心化服务器上面跑?
James Qu:个人认为不会。Web3 带来的新的合作和商务模式不会重复互联网应用。大致会分为永远停留在中心化服务的互联网应用,向 Web3 进化的互联网应用,以及 Web3 原生的新的应用。
Ishanee Nagpurkar:我认为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区块链将被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所接纳。在那个阶段,Web3 应用程序可能会依赖于中心化和非中心化技术栈的某种组合。但有些东西可以做成中心化的,比如金融结算、数据等将继续采用去中心化的系统,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效率和性能。
7. 从 VC 角度来说,如何去评估一个公链?从哪些角度去看?
Ishanee Nagpurkar:在考虑对 L1 和 L2 的投资时,我们通常寻找产品层面的创新,开发者或用户真正想要的,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解决方案所缺少的特殊功能是什么,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区块链的安全性也是要考虑到的方面,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另外还需要考虑团队和创始人,以及他们在区块链上发展开发者和用户生态系统的能力。
//
END
*免责声明:本文分享内容仅作学习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