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跟着大人去集市,小雪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小商贩们都会集中在一起吆喝。卖菜的和卖菜的一起,卖衣服的和卖衣服的一起,卖小玩意儿的和卖小玩意儿的在一起。
那个时候小雪就想不通:他们都卖差不多的东西,竞争这么激烈,能挣钱吗?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建了不少商场,我又发现,每一层、每一个区域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比如,卖化妆品和卖黄金首饰的就在一层、卖衣服的都在二层、三层,吃饭的在地下一层或者顶层,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直到,我学了相关经济学课程后才知道,里面有个概念叫集聚效应,大概意思就是说更多的同类买家或者上下游企业聚在一起,不仅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带来更多的利润;而且对消费者来说,可以节省选品、比价的时间成本,购买的价格也更透明。
今天小雪给大家讲的项目案例就和这个原理有关。
贵州万峰林蛋炒饭一条街
带动了一个产业链
蛋炒饭,一种很常见的一道食物,制作简单,经济又实惠,几乎人人都会做。
可就是这样一碗简单的蛋炒饭却成为了游客到万峰林一游的“标准配置”,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
走在万峰林将军桥附近的小路上,你会发现两边都是蛋炒饭的小店,每家都座无虚席,不管是不是饭点,整条街上都是蛋炒饭的香气。
随着景区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看准了“蛋炒饭经济”,加入到其中,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们也纷纷选择回乡经营起了蛋炒饭这碗生意。
现在的万峰林景区,专职只做蛋炒饭的餐馆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店,人们已经习惯的称之为“蛋炒饭一条街”。
本以为这么多间开蛋炒饭餐馆的,竞争一定是白热化状态,很难做得起来。
事实却与我们想的大相径庭,每天每家老板都在忙碌着,常常有人排队,一拨客人走了另一拨客人又立刻坐了下来。
万峰林的蛋炒饭俨然成为了景区的一张“活招牌”,甚至是兴义的一道标志性小吃。
有网友评论道,来到黔西南州不去体会一下喀斯特地貌最具代表性的神奇万峰林是人生一大憾事,而来到了万峰林不去将军桥吃上一碗蛋炒饭更是人生一大憾事。
小小一碗蛋炒饭除了成为当地一块最有力的“文化名片”之外,还直接帮助当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在蛋炒饭的带动下,村民龚光正有了新职业:鸡蛋经纪人。
2019年旺季的时候,龚光正每天要从村民手中收购六七千个土鸡蛋去做蛋炒饭,每个鸡蛋有一毛钱的利润,即使受今年疫情影响,每天也有两三百元的收入。
除了鸡蛋经纪人,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供应米、肉、豆腐等家常菜的经纪人,可以说家家户户都直接或者间接吃上了“蛋炒饭经济”带来的“饭”。
在我们的旧有观念里面,聚集在一起的店家应该会竞争更加激烈,客户也不会比单独开店来的多。
然而当众多店铺开始集中在一个区域的时候,不仅能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量,还能打响知名度,减少倒闭或经营不善的可能性,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这些都是单家店面无法达到的效果。
好比我们想要去逛街的时候,总会说XX南京路、XX步行街、XX美食一条街等,而不会选择孤零零地立在路边的一家店铺。
所以从长久来看,相关店铺集中化是有利于各个店铺稳步发展的,除非商家质量真的非常差,那就是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原理,无论开店摆摊都好,选址的时候除了往人流量大的地方选,还能往商铺/摊位多的地方选,用他们的集聚效应打开自己的销售之路。
10元一碗的蛋炒饭
一碗能挣3元
就好像上面所讲的,如果没有品质和服务,即使名气再大,也终有一天会陨落。
万峰林蛋炒饭的商家们也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别看小小一碗蛋炒饭看起来简单,但要将它做好,就必须要注意细节。
据其中一家名声比较大的“黄秀蛋炒饭”老板介绍,他们这个蛋炒饭主要用的是大米、包谷面、玉米粉,蒸了之后混合再来炒,调料就是糟辣椒、油、鸡蛋,用的油是每天用新鲜猪肥肉炼出来的。
除此之外,如果想蛋炒饭做出不一样的“名堂”,选材用料也必须要严格把关,鸡蛋用的是农家土鸡蛋,选辣椒要看到红、没有什么异味才放心让顾客食用。
至于蒸米饭的时间也要把握好,要蒸的稍微硬一点,这样炒出来的蛋炒饭才会颗粒饱满,让人垂涎欲滴。
但就算品质过关了,对于游客来说,经济和实惠始终才是第一选择。
所以这样一份香喷喷的万峰林蛋炒饭,只需要10块钱就能吃到它的美味,对比其他景区内的“天价”菜单,消费者自然会甘之如饴地吃上一碗。
试想一下,万峰林下,风景如画,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配上店家自制的各式各样爽口的凉菜,岂不美哉?妙哉?
光是“十一”期间,万峰林商家平均每天要炒3万多份蛋炒饭,生意最好的“黄秀蛋炒饭”在旺季时候一天就能卖出两三千份,一般的店铺平均也能卖上两三百份。
蛋炒饭薄利多销,除开成本,一碗蛋炒饭至少能挣3元左右,生意最差的商家都能做到月入过万了。做得好,年入百万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一碗蛋炒饭,大概是最朴实无华的存在了,实在也没什么亮眼的地方,但越是大众,越是家家都有的东西,能做好本身就是一门学问。